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宫庙传统对撞现代艺术

萧垅文化园区的文创实践

2017年07月24日 09:24 | 作者:孙萌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70722003-zx8

一位家长带着两个幼童参观“2017萧垅国际当代艺术节”的剪纸艺术装置


台湾佳里的萧垅文化园区,是由当地旧糖厂改建的。如同欸乃的绵长夏日一样,这座文化园区一直静谧和平,因为参观者不多,场馆显得很大。但最近一段时间,这里却异乎寻常地热闹起来。不仅游客增加了不少,展区的布置也来了个大调整,策展人龚卓军的声音更是时不时就能听到。

历经3年筹备,“2017萧垅国际当代艺术节”终于开幕,虽然艺术节的指向是当代艺术,但是,萧垅的落脚点却格外明确:以传统民间信仰出发,结合了近40组岛内外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艺术形式囊括了寺庙大画、巨幅门神、摄影、纸艺等横跨传统当代的作品。

是的,萧垅国际当代艺术节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中华古老的宫庙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对撞与共融。

打破“撕裂感”

3年前,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所长龚卓军、摄影家陈伯义、陈宣诚等5位策展人应台南市文化局之邀,承接了筹备萧垅国际当代艺术节的工作。

幕后推手之一的台南市文化局文化园区管理科科长黄琼莹表示,佳里旧糖厂转型为文化园区,是当地重点打造的文创项目之一。而要在遍地开花的文化园区中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存续下去,园区就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历史悠久的宫庙文化、王爷信仰,正是佳里地区独特的‘在地文化’。”黄琼莹说。

其实台南的佳里是个拥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早年间,在佳里周边的七股、北门一带的盐田,发展出了在台湾文学史上知名的盐田文学。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地也拥有悠久的宫庙文化、王爷信仰。以佳里为核心,周边的南鲲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仁德大甲慈济宫等,组成了一个丰富而有趣的宫庙文化圈,而萧垅文化园区的所在地更拥有台南五大香醮之一的“萧垅香科”。

醮,起源于道教,是中华传统民间信仰中一种隆重的祭天神的仪式。萧垅香科仪式极为盛大,尤其香科祭典中的“蜈蚣阵”,必须派出108位孩童上阵,个个衣着、装扮全都不同,在当地人看来,是五彩斑斓的祭神典礼,在游客心中,更犹如一场眼花缭乱的嘉年华会。黄琼莹不是本地人,第一次见到萧垅香科,立刻被宏大的场面所震撼。但令她扼腕的是,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萧垅香科蜈蚣阵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通过工作实践,黄琼莹发现,不仅萧垅香科,台湾的民俗祭典、宫庙文化,虽然吸引了大量文史工作者,但却始终未在台湾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与当代艺术创作“绝缘”。

乡村与城市、传统风俗与当代艺术的隔膜,在不少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事,但黄琼莹却对这种撕裂感如鲠在喉,决心要找到渠道,突破这种限制,让深藏在乡村的传统宫庙文化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养料。

“交陪”的力量

这次萧垅国际当代艺术节的副标题,叫做“近未来的交陪”。“‘交陪’二字,出自民间信仰中的‘交陪境’传统。”龚卓军说。所谓“交陪境”,指的是宫庙供奉的神明出巡绕境时,无论阵头仪式还是绕境路线,都会格外注意与邻近庙宇的互动联谊。这种“交陪境”的行为,与希望现代艺术中的“关系理论”异曲同工,足见传统信仰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足够动能,而且其形式也会自发地贴近当地的风土民情。基于这个认识,龚卓军把“交陪”作为此次展会的精神核心。不光展品充满“交陪”精神,就连策展过程,也是几位伙伴、创作者,一路义气相挺、相互“交陪”而来的成果。

3年的筹备期间,龚卓军先是走访全台各地庙宇,进行田野调查,同时也企划编撰发行4本《交陪艺术志》,并在2016年举办“交陪X摄影论坛:2016台北双年展计划”、台北当代美术馆举办“民艺论X当代艺术”论坛,为来年的活动预先暖身。

不料一切的筹备,却因2016年年初台南大地震打乱了原有计划。震后,预计展出的场馆结构严重受损必须维修,布展期程大幅延宕。眼见开幕在即,所幸陈宣诚率领的共感地景团队,在户外架起10座城市浮洲装置艺术,并由摄影家陈伯义一手操刀影像呈现。

回应与发展

主办方举办此次艺术节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艺术家透过当代艺术创作,回应宫庙传统文化。展厅的布置与艺术作品的选取,也都围绕着这个中心。

展览户外空间的装置,是由策展团队成员之一的艺术家陈宣诚利用园区旧有的铁轨、厂房等空间,以城市街道的概念,布置了10个“浮洲岛屿”,仿佛庙会祭典的阵头与艺阁。被安上“家将岛”、“天后岛”、“神童岛”等民俗名称的户外装置艺术内部,陈列着张照堂、林柏梁等摄影师的作品与民间艺术家洪通的画作,以及典藏于台南美术馆早年记录台湾庙会仪式、绕境出巡等活动的珍贵影像。

走入室内场馆,跨越传统、现代的作品同样精彩。第一个出现的作品是彩绘师陈秋山2003年应台南大甲慈济宫之邀于庙宇整建时绘制的大型壁画,这幅作品之所以能入选,是因其有别于传统技法,将政治人物、当今时事等置入寺庙彩绘当中,形成陈秋山独特的画作风格。

同样以传统彩绘出发,出现在另一座场馆的彩绘师廖庆章,则把常见于宫庙之内的门神创作,绘于纸上。彩绘画作走出寺庙,突破了过往因体积庞大、难以任意拆卸、保存不易而无法对外展览的难题。加上策展人之一陈宣诚团队所设计的层架辅助,廖庆章的大幅门神画作艺术性更加提升。定睛一看,两尊巨大的门神神韵、脸庞轮廓,隐约可见创作者本人的影子,这是廖庆章的神来一笔。

而在另一个展间,日本艺术家港千寻追溯横跨东亚的传统工艺“传神画”,让人们重新审视这门古老技艺曾带给人们的灵性思考。

二战结束后至冷战期间,东南、东北亚都出现大量移民,不少人因为时局纷乱,被迫和亲友分离,仅能拿着手中零星留存的照片,央请画师临摹手绘,重现亲人神韵。

然而绘制“传神画”极为困难,眉宇、视角只要有丁点闪失,无须言说,亲人往往都能知晓其中的差异。曾有人委托艺师绘制逝世母亲的传神画,耗费两年,始终都无法完成。直到一回匠师再度尝试,那人见着后立即放声大哭,眼前的传神画,正是记忆里熟悉的母亲模样。“而那刻,也宛若完成了一场招魂仪式。”龚卓军说。以现代艺术形式“复活”的古老“传神画”技法,无疑是用最有力的方式提醒数码时代的我们,人的灵性,机器无法复制,就如人的生命,不能回头重启。

其实,萧垅文化园区的地理位置显得略为“尴尬”:它夹在嘉义、台南两地之间,从园区出发,不论往北还是向南,都得耗上三四十分钟。龚卓军坦言,活动初期一度担心园区交通不便而影响观展人潮,但开展以来,不少人组团包车特地前来观展。除了在艺术圈引起回响,老一辈的民众更在创作中,重温儿时熟悉的庙会阵头、绕境出巡场景而感到开心不已。一段面临逐渐没落的乡村文化根脉,被用最先锋的方式接续了起来。这无疑也是大陆乡村文明一个可借鉴的出口。

正如大陆著名农业专家朱启臻所说:“当艺术遇到了乡村,乡村为艺术家提供素材和灵感,艺术家发现了乡村的价值。乡村与艺术结合,既成就了艺术,也挽救了乡村。”(记者 孙萌萌 北京报道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文化 文创 园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