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航天人刘立东:埋首铸箭甘奉献 抬头不知几春秋

2017年07月31日 10:08 | 作者:李川 |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严格而言,“长七”火箭已成了一枚全新的火箭。“以发动机为例,之前的火箭发动机都是常规型号,而‘长七’火箭为了满足更大推力,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前者要求常温环境,后者需要低温环境。”刘立东说。

“仅是更换发动机,就涉及到捆绑结构、底部热环境等条件更改,推力大了,传力结构要更改,捆绑链接需要重新设计,推进剂换了,涉及低温环境,则要考虑绝热结构、贮箱内部各种电气产品的更换和重新设计,考虑密封性、相容性、安全性等等。”刘立东如数家珍般讲述着对于一枚新型火箭的设计要求。

而“长七”火箭如此全方位的改动和升级令刘立东和同事们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挑战和技术难点。

因为负责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工作,压在刘立东肩上的担子更为重要。为了圆满解决传统箭体直径限制下无法安装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问题,令火箭方案设计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入职不到半年的刘立东积极联合各系统进行技术攻关。

“我当时也是硬着头皮上,协调相关单位从发动机设计、箭体结构设计,到摆动分析、其他配套产品,逐一开展分析,连续攻坚两个月,最终基本圆满解决了总体布局问题。”刘立东坦言,发动机问题是他入职半年所遇到的第一大挑战,两个月的持续攻坚证明了总体方案和设计思路的正确,也令刘立东获得三项国防发明专利,为长七火箭的顺利研制奠定基础。

初次挑战给刘立东留下深刻印象,也令他深深意识到航天是一个大系统概念,需要各个单位系统集智联合、统一协调,而刘立东作为总体设计人员,更需要在其中扮演好平衡者和沟通者的角色,保证总体方案的顺利进行。

说明: 刘立东 照片_副本

2016年6月,海南文昌发射基地,为备战“长七”火箭首飞任务,刘立东(右一)与同事奋斗一整晚后坐在地上休息。本人供图

编辑:梁霄

关键词:航天人 刘立东 春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