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废品小镇”的割肉逆袭之路

2017年09月01日 10:29 | 作者:王存理、赵久龙、陆华东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为什么把天空画成灰色呢?”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小学的孩子曾回答说:“我们平时看到的天空就是这个颜色。”

耿车镇,曾因加工利用废旧塑料创造的“耿车模式”蜚声全国。但低端粗放的发展让耿车陷入“垃圾围城”困境,“水陆空”立体式污染。近年,耿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去污减塑,发展家具电商、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转身为“全国淘宝镇”“省级生态镇”。

timg

“富了口袋,伤了生态”

“以前村子里到处都是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作坊,河里、路上、树上、电线杆上到处都是垃圾,焚烧塑料垃圾气味非常难闻,水变黑了,树根烂了,鱼死了。”说起从前,72岁的耿车镇大众村村民夏方俭至今仍心有余悸。

耿车镇踞宿迁西大门,与“电商小镇”沙集镇仅一河之隔。“耿车属于黄泛区,大家穷怕了,在废旧塑料堆里‘扒黄金’,以耿车镇为中心并辐射周边,形成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废旧塑料加工基地,很多村民因此发家致富。”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说。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耿车镇“四轮齐转”发展废旧塑料加工产业,最高峰时,全镇1.1万户、3.8万人,就有3471户、2.5万人从事这一产业,年交易量逾150万吨,交易额30亿元,对镇财政和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八成以上。

“但这种低效益、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在富了村民口袋的同时,也毁了耿车的生态。”裴承前说,2012年,耿车被环保部列为全国八大重点环境整治区域。

乡村干部去开会,都带着一身塑料味儿。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说,最严重时,耿车空气污染超标20倍,河流水质劣V类水,家庭作坊释放的有害气体十分刺鼻,“耿车味”很远就能闻得到。“搬过塑料垃圾,身上的臭味洗不掉,小孩都不让抱。”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耿车 塑料 加工 废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