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一位考古学家的"朋友圈"

2017年10月18日 17:49 |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诗作另有题名为“敦煌佛爷庙偶成”,也点出了“戈壁中之小庙”所在。“三十年前赴西北考古”,说的是1943年春,夏鼐参加了第二次西北科考团,从李庄研究所出发,整整六十八天后的5月19日,他们才抵达敦煌。佛爷庙距敦煌县城十五公里,5月30日入驻,7月30日因酷暑撤离到千佛洞,科考团在佛爷庙住了整整两个月。寂照寺在四川彭山,是之前史语所和中博院合组的川康古迹考察团发掘汉代崖墓之地,两人年轻时有峨眉山做伴同游之举,此诗有相思之意。

夏鼐留学证书

夏鼐留学证书

老同学聊些什么?得说说毕业后的经历。“自从清华毕业后,改搞冷门”,说的是一桩往事。夏鼐1934年自清华历史系毕业,论文方向是“清代长江中下游田赋问题”,后刊登在1935年第十卷二期的《清华学报》上,题为《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此文下了大工夫,他也因此对近代经济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毕业前夕,系主任蒋廷黻与夏鼐深谈,蒋以为进研究院更好,但夏鼐又考上了清华的庚款留学,然而却是考古学专业,这让他十分纠结。

1935年3月,在李济的安排下,夏鼐以实习生身份参与了梁思永主持的安阳殷墟西北冈墓群发掘,其间并不愉快,日记中记载了心绪:“无疑的,我是不适宜于田野工作的,这不是指体格方面而言,而是指生活习惯而言,我的素养使我成为书呆子,关于统治工人及管理事务各方面皆是一个门外汉,勉强做去,未必见功,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可想呢!”当听闻留美专业中有经济史一门时,他人心思动,托人多方打听。

5月初吴晗来信,谈及与梅贻琦校长的接洽,“梅意见如欲考经济史,则必须放弃考古学,因兄为本校学生,如一通融,必将引起各方责备及纠纷也”。眼见已无回旋余地,好友建议“事已如此,为兄计只能咬牙硬干,如抛去去年已得之物,另寻生路,毕竟不大妥当也”。5月8日接王栻来信,“仍是说梅校长坚决拒绝我无条件的投考经济史”,5月14日,夏鼐接到梅校长的来信,殊无二致,“我恨不得赌气抛弃考古学,但是仔细一想,却又不敢,我只好任命运的摆布了”。于是5月20号给梅校长写信,表示接受考古学的安排。夏鼐没遂蒋廷黻的愿,王栻倒是进了研究院,毕业论文为《清朝三品以上大臣之身家背景》。当然,成为蒋氏门生是福是祸,当年完全不可预见。

老同学聊些什么?还得说说近况。比如,正火热的“文物外交”。虽不如之前的“乒乓外交”名头大,但文物也为破冰出力甚大。1970年前后是地下文物井喷式大发现的开始,1968年河北满城出土“金缕玉衣”,1969年甘肃武威“马踏飞燕”面世,1971年7月,周恩来批准了郭沫若《关于到国外举办“中国出土文物展览”的报告》,并很快成立了展览筹备小组,夏鼐为成员之一。展览正在筹备,1972年初的长沙马王堆,4月的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又接踵而至。1973年5月8日,1949年后首个文物出国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在巴黎开幕。6月8日,另一批展品相继在东京和京都展出。而信中所称“洋务”“受洋罪”,对当朝外交政策近乎戏谑,在日记中是绝不会出现的,但可见诸私信,由此也能察觉“文革”后期控制的松动。

出土文物展览图册

出土文物展览图册

心中还特地提到了何炳棣,语气并不是那么客气。何炳棣1938年毕业于清华历史系,1944年考取庚款留美,1966年获选中研院院士,实为不折不扣的晚辈。何氏第一次归国是1971年10月,《夏鼐日记》未记,应是尚未谋面。而何氏第一次出现在日记中,已是1974年7月13日,接连两日,夏鼐都在阅读何氏《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为何有此举动?接着看日记,7月15日,“下午何炳棣教授在北大作报告会及座谈会,让安志敏等同志去听”。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何教授年初刊发雄文《从历史的尺度看新中国的特色与成就》,《参考消息》分五次连载,声誉正隆,这是他的再度访华,但双方仍未晤面。 1977年8月13日,何氏第三次访华,改由旅游局接待,夏鼐去接了机,并于次日陪同去帅府园吃了烤鸭。这次接待规格就更高了,8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邓颖超副委员长接见了何炳棣夫妇,夏鼐也得陪同。直到9月2日,旅游局在丰泽园设宴送行,何氏此行方告结束。

1977年国庆节,夏鼐整天在家阅读何氏《东方的摇篮》,读到仰韶时代已有文字,“乃是臆说,不足信也”。次年7月5日,得知院图书馆新到西文期刊《美洲东方学会杂志》,其中有张光直对何氏《中国文化的摇篮》的批评后,夏鼐当日前往一睹为快。1985年何教授又来了,社科院出面宴请,作陪的有夏鼐、胡厚宣、张政烺。

编辑:杨岚

1 2 3 4

关键词:一位考古学家的"朋友圈" 考古学家的"朋友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