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蒙曼:用优秀历史文化滋养“诗心”

2017年11月06日 09:30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参与”历史要有据、成理

学术周刊:您曾说过,“读历史就是在读生活,历史仍然需要我们的一种参与感。”为什么?现代人对历史的参与感主要体现在哪儿?有怎样的意义?

蒙曼: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常读常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解答,一个人也可以有一个人的解答。今人对历史的参与感,比如可以通过追捧或喜欢历史小说、历史影视剧的方式,来参与到历史的重塑中,来体会自己心目中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我,通过研究唐代历史,就是在思考大唐是怎样兴盛起来的,思考中或解读中不免会有一些错误,但对中华传统文化所持有的这种喜爱与热忱,我觉得是值得肯定与保护的。

最重要的是,读历史奠定了当代人的思想厚度。如果只关注眼前,生活有可能就是一个平面,如同纸张一样薄。一旦把历史追加进去,不仅知道为什么这个人或这个民族现在是什么样,还得以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甚至还可以推测出将来是什么样,以及为什么会那样。对历史的各种解读都是在帮助增加人生的厚度,这应该是人文学科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学术周刊:历史文化是需要普及的,但又不能庸俗化。可否结合您的实践经验,来谈谈在历史普及化过程中需要把握怎样的尺度?

蒙曼:普及历史文化,需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言之有据,第二言之成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都要有依据,不是凭空猜测。所谓言之成理,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是经过逻辑、情感推敲的——符合逻辑推理,就是指,作为一个人就会这样想,而不是其他概念的混搭;符合情感依据,就是指,要符合人性、人情的讲述才是合理的讲述,才是不庸俗的讲述。比如,武则天到底有没有掐死她的小公主,这是一个千古谜团,不管是得出有可能的结论,还是得出无可能的结论,都需要有据成理,需要拿出史料作为依托,需要考虑武则天在当时处境是否要求或催促她这样做,需要思考她个人的性格特征是否允许与支持她这样做……从方方面面的有依据的符合逻辑与情感的推理,所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相对符合历史事实。

学术周刊:您在《百家讲坛》等不同场合讲历史、讲故事,面对的是不同层面的听众,是怎样“众耳难调调众耳”的?

蒙曼:在当年,《百家讲坛》的一位编导曾跟我说过:心里要想着人民。当时还不以为然,但后来越来越感到这句话的正确。只有心里想着受众,想着要了解他们,不要把他们原来不懂的概念解释成他们更加不懂的,而是采用“以熟讲生”的方法,用他们所能接受的语言来告诉受众,这些受众读者才有可能听得明白、听到心里去。所以我在面对不同层面的听众时,心里时时刻刻地,不仅要想自己的业务,还要想着自己业务对象,也就是受众。比如,我曾经在一个电视讲座中说,“王与马,共天下”表明一个权臣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等我讲完之后,电视编导就问我是什么意思,原来他没听懂,那么我也就知道了作为听众的群众也不懂,后来我再讲到这句话的时候,就直接用故事来进行诠释。

学术周刊:您曾经在回答一些年轻人“如何读书”的问题时,说过两个看法,一是开卷有益。一是一定要读自己踮一点脚就能看到的书。请您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蒙曼:开卷有益,就是说,所有的书,不管是否与你的专业对口,都会对你的人生有一些指导价值,所以不要盲目限制自己的读书范围,尽可能地广泛阅读。读自己踮一点脚就能看到的书,就是说,你敬仰某些书,而且这些书比你的知识储备或阅读水平要高,但不是高到你无法企及的地步,而是稍微做一点努力就能够到时,你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收获,而且不至于视为畏途,读不下去。这两点结合起来,人就可以在读书中得到一些真正的滋养。

对于学术研究者,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多读元典,无论做什么研究,都是要先熟读这一领域最基础的著作。在此前提下,还要阅读与抓住这一领域的新锐作品,知道最前沿的内容是什么。抓住一个根基,再把握一个方向,那么研究者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就具备了一个深厚的基础。

唤起诗心,梳理传统文化架构

学术周刊:近两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脱颖而出,受到广泛关注。您对此曾谈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有诗心的,像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节目就是把中国人的诗心激发起来了。何谓“诗心”?诗心对当代人来说有何意义?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怎样的意义?

蒙曼:“诗心”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人内心真实存在的渴望与追求。中国人自古就是有精神追求的,而不是仅仅限制在眼前的柴米油盐。即使眼前不能兼顾柴米油盐的时候,仍然会感动于一花一木、一鸟一鱼,这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始终进步的一个重要基础,即,我们始终有仰望星空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超过了以往,在这时提倡“诗心”,对于安抚人的精神、张扬人的灵魂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诗心”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基础,如果人们缺乏或对精神追求与审美趣味不感兴趣,无论怎么弘扬,也是无济于事的。

学术周刊:您作为中共十九大代表,现场聆听了十九大报告。报告中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孕育五千年文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提高”与“普及”。请您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及实践经历,谈谈如何更好地“提高”与“普及”?

蒙曼: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觉得真正要做的首先应该是梳理与普及,然后才会有提高。梳理和普及,就是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梳理出来,梳理它的体系和构造,搭建起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架子,然后传播普及,让大家都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架构很了不起、很美好。提高就是在创新中发展,如果不提前做梳理与普及工作,提高就会缺乏基础与动力。

学术周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时代命题。当前需要关注、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作为有责任担当的当代学者,应该做些什么?

蒙曼:当前需要关注与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传统文化能够与当今时代衔接起来、能够开创未来的那部分是什么。每位学者都应该也有必要思考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在思考中国这课大树的根到底在哪,根扎得有多深,扎根在什么样的土壤之上,以怎样的样貌分布。如果把这些搞清楚了,就会知道中国未来的走向。这还需要当代学者的深入探索与系统研究。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蒙曼 文化 历史 诗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