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郑晓龙:一直坚信文艺要干预现实

2017年12月08日 09:42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北京人在纽约》浇冷“出国热”

垃圾堆里捡来彩电、洗衣机、柜子当道具

上世纪80年代出国潮正热,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小说中有段话“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也成为对当时这股热潮的最佳解读。

拍摄之前,郑晓龙去美国体验生活半年,也成了开拍之前剧组中唯一去过美国的人。1991年,郑晓龙在美国,为了筹备《北京人在纽约》开了六次座谈会。和当地留学生、华人座谈。他想了解在美国的华人是什么样的,然后让编剧李晓明再修改剧本。“美国并不是遍地黄金,去了随便捡,也要打工。好的地方就是24小时热水,住的地下室很大。”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剧组全体出动全程到国外拍摄的先例,首先办大家的工作签证就是一件麻烦事。拍摄前,也有同行建议内景在国内拍,到国外去拍点外景。但郑晓龙说,要拍就全部在美国拍,不然拍不出那种感觉。

出国拍摄,剧组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经费紧张,没有钱。与现今拍电视剧动辄几千万、几亿的投资相比,郑晓龙当年带去美国拍摄的费用只有120万美元。

到了美国后,剧组想尽一切办法节省开支。美工部门的几个人住在纽约牡蛎湾小镇的北国饭店,饭店对面是一个专放大件废品的垃圾站。垃圾堆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能用的东西。于是冰箱、洗衣机、柜子全被捡回来当了道具,他们甚至还捡到了一个可以播放的40英寸大彩电。

在美国的一段时间,也使郑晓龙修改了原著中的一些情节。王启明和郭燕离婚、David这个人物都是后来加的,小说里没有。郑晓龙认为,去了美国,当然得跟美国人发生点联系,而中国人讲究“夺妻之恨、杀父之仇”,我把你生意给抢了,这样才有意思。

1993年,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当时中国处于“出国潮”,很多人都想出国,但却并不了解华人在海外真正的生活。郑晓龙回忆,《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去美国办签证的人都减少了。

回忆起当年中国电视剧的黄金时代,郑晓龙说,上世纪90年代干这事,和钱没太大关系,就是做事。在郑晓龙看来,衡量一部好作品唯一一个标准,就是大浪淘沙,被历史遗留下来的就是好作品。“很多作品当时不被看好,《红楼梦》当时是禁书,但它经得住时间检验。很多作品当时很火但历史没把它留下来。”

● 姜文是个“聪明人”

在《北京人在纽约》中,姜文塑造的“王启明”的意义和葛优对于《编辑部的故事》中“李冬宝”一样,都是一锤定音的决定性人物。姜文看了《编辑部的故事》后非常喜欢,表示愿意一起合作,所以主动要一起拍《北京人在纽约》。在郑晓龙看来,姜文是一个很强势的人,拍摄中经常会跟郑晓龙有对人物理解相持不下的时候,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姜文会很坚持自己。郑晓龙这时就会说,那我们拍两个版本,最后看哪一个版本更好就用哪个。“姜文是聪明人,一听这话,说那别,按你的来吧,反正最后是你剪辑。”

郑晓龙主要作品

1990 《渴望》

第9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第9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

1991 《编辑部的故事》

第10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

1993 《北京人在纽约》

与冯小刚联合执导,第12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奖,第1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二等奖

2000 《少年包青天》

2001 《永不放弃》

第2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

2004 《少年包青天2》《刑警使命》

2005 《幸福像花儿一样》

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第26届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奖三等奖

2007 《金婚》

第1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导演奖

2008 《春草》

2010 《金婚风雨情》

2011 《甄嬛传》

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

2013 《新编辑部故事》

与小岛联合执导

2014 《红高粱》

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第17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导演奖

2015 《芈月传》

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

2017 《急诊科医生》

与刘雪松联合执导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郑晓龙 电视剧 文艺 现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