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近年易学考古成果述要

2017年12月28日 14:09 | 作者:孙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近日科学出版社推出的《周易大用》和《大众周易》中,作者郑州市政协主席王璋列举了一系列易学出土文物,并以简明扼要和浅显易懂的方法,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传播形式相结合,为解决历史和考古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期特别邀请科学出版社文物与考古分社副社长孙莉,为读者深入解读近年易学考古的成果。

易学文化源远流长,考古学表明,中华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非常确切的易学材料。

洛阳北窑西周墓M203、M210出土铜戈

洛阳北窑西周墓M203、M210出土铜戈


图片1

清华简《筮法》中“人身八卦取象图”

湖北西周叶家山西周墓出土方鼎铭文_副本

湖北西周叶家山西周墓出土方鼎铭文

2006年,考古工作人员就曾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东北处的断崖下采集到1件半圆形黑衣陶纺轮,其上面就有卦象刻画。经过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辨识,框线中的“”形符号可以理解为八卦中的离卦。

又如,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刻画中,就有两个十分明确的竖直书写的六爻数字卦,二者均是一五六五五六,即巽卦。而且在两数字卦的下端还夹了两个重叠的数字“六六”,应该是在起卦的过程中废弃的卦爻。

其实,商周以后,考古学中发现大量易卦材料。比如,殷墟遗址四盘磨地点曾经出土一件甲骨,甲骨上部有三行各六个数字,分别是“七八七六七六八六六五八七,七五七六六六”,分别对应未济、明夷、否卦。

殷墟王宫区还出土有一件特别的易卦龟甲,是为数不多的完整的易卦材料,很多学者曾对此深有研究。学界一般认为,该龟甲易卦正面共有五处契刻,分别位于腹甲的四隅和中甲。从图中看,腹甲四隅契刻的四组易卦中,左上、右上和右下角的三组均由数字组成,并分别可与《周易》之卦对译。

著名考古学家冯时认为对于该易卦的解读首先应将左甲桥置于上位,只有这样服甲右上和右下角的两组易卦才是正视方向。其中,右一组易卦可自初爻至上爻顺序读为“八六九八七六”,即《周易》之蹇卦,左一组易卦可自初爻至上爻顺序读为“九七六一七六”即《周易》之兑卦。将右甲桥置于上位时,腹甲左上一组易卦可自初爻至上爻、自右至左顺序读为“六六七六七七,贞吉”,即《周易》之渐卦,右一组易卦也必须按这样的方向顺读。非常特殊的是,腹甲左下角的易卦为“友”。“友”字属卦辞,它右侧为卦画,不过其只有五组,应该是坤卦的一种表示法,因为从考古材料看,历史上数字卦除了六爻位、三爻位常见者之外,也出现过四爻位、五爻位等情况;中甲契刻两组数字符号,将其自上而下、自右至左顺序可分别读为“阜六”“阜九”。

西周时期,易学材料更多。如近年来湖北西周叶家山西周墓中发现的方鼎,其上铭文的前面就是一四爻数字卦“九六六一”。具体对应什么卦,学术界还有不同见解,不过是数字卦无疑。该卦按照考古学家张政烺的说法,可能是邑名,按照考古学家白军鹏的认识,应该是氏名。

洛阳北窑西周墓M203、M210出土的三件铜戈上铸有筮数“一六一”,对应《周易》的离卦。蔡运章先生据《易·说卦传》“离为戈兵”之记载认为这里离卦当是其载体铜戈的象征。

战国时期,不少简牍中包含有丰富的易学材料,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中的包山楚简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该批简牍计有278枚竹简和1枚竹牍,其中发现有非常多的数字卦。如201号简,这一组的数字卦是六六一六六六,六一一六一一,分别对应豫卦和兑卦,其中豫卦为本卦,兑卦为之卦。

竹简中的易学材料近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清华简,其《筮法》中的“人身八卦取象图”非常令人惊讶。我们看,在人身图四周的方框外缘则是分布于八方的八卦。李学勤先生曾就《筮法》人身图认真讨论,他说:“查《说卦》第九章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和人身图比较,七卦都彼此相合,唯有离卦不在目而在腹下。”

梁韦弦先生认为并不奇怪,他认为依据《说卦传》所述八卦杂象,离卦于人,确可为大腹。

汉代至今,各个时期的易学材料异常丰富,运用易学已成为常见现象,考古学、文献学及民族学等之中有诸多讨论。古往今来,也有众多先贤名家对《周易》予以了深入研读和阐释,时至今日仍是如此。

(作者系科学出版社文物与考古分社副社长、编审)


编辑:杨岚

关键词:易学 易卦 考古 数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