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当中国春节与学汉语相遇

2018年02月11日 09: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由春节看文化教学

孟德宏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跟这个节日相关的一些词语也都带有节日色彩,比如“除夕”“正月”“饺子”“红包”等。随着这个节日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诞生了一系列新词新语,比如“春晚”“春运”等。“除夕”真的是“除掉”“夕”这个怪兽吗?农历的一月为什么又被叫做“正月”?作为节日的“元宵”跟作为节日食品的“元宵”是一回事吗?“饺子”为什么被称为“饺子”? “春运”是一种什么样的“运气”?…… 这些问题,都是汉语学习者特别关心的问题,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文化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目标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谈一谈。

语言学习其实是文化学习。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汉语教学就是汉语文化的教学;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就是对汉语所记录和呈现的中华文化的学习。所以,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的。就其内容而言,只要跟语言教学相关的一切文化性因素,都是文化教学的应有之义。举例来说,关于“除夕”的民间故事和寓言传说,是文化教学中的民俗学内容;对“除夕”中的“除”与“夕”,从字本义基础上的探讨,既是文化教学中文字学的内容,也是词源学的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离不开跨文化语境对比。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虽然这些节日的来源和细节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节日的主题却很类似。举例来说,“感恩节”是有国界的,但是“感恩”这个主题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没有“感恩节”这个具体的节日,但中国人春节祭祖,中秋供月……这些都表达了一种感恩。再以新年为例。“新年”的日期可能各不相同,但是“辞旧迎新”的传统大同小异。就中国人最重要的“春节”而言,其实庆祝的本质就在于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中国人所谓的“新”,是客观节令里的“新”,主要着眼于“季节更替”“劳作开始”等。因此,这个“辞旧迎新”的意义信息,都包含在表示“更替”意思的“除夕”的“除”字里。这些观念及其外化出来的词汇,既是语言,也是文化。所以,从文化教学的方法上来讲,把教学所在国家的节日和母语国家的节日做比较是比较合适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对语言中所记录和承载的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本身。在某一具体专题下的文化教学,也要最终落实在语言文字上。比如,节日的文化主题教学,“节”本身就是这个主题下最重要的语言文字内容。为什么汉语中有24节气之说?这里的“节”指的是什么?“春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中国人为什么要把“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加以庆祝?甚至“春”这个字里记录了什么样的信息?都是我们在该主题下进行教学时要考虑的。

我们认为,国际汉语教学,其本质还是语言的教学。所以,文化教学的难点对于从业者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者的语言观和教学观;一是教学者对汉语本体和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和体悟程度。既能把记录承载文化的那些相关的词汇文字讲明白,又能跟外国汉语学习者母语中的文化性因素相对比,求同存异,激发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作为教学者在进行文化教学时需要努力思考并勤于实践的课题。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教师)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汉语 中国 文化 教学 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