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双一流”人才引进 眼睛要向“外”看

2018年03月03日 20:16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包松娅)800万元房补,100万元年薪。这是华东政法大学在2017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中,给学科领军人才开出的该校“史上最高”待遇。“双一流”大幕开启后,历数各地高校人才引进计划,“挖”人才的决心可谓不惜血本。然而民盟中央呼吁——“双一流”人才引进  眼睛要向“外”看。

timg (11)

网络图片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而一流的人才队伍从哪里来?

在近日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疾呼:“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民盟中央是以教育文化为界别特色的民主党派,甚至部分民盟盟员本身就是高校校长。在过去两年里,民盟中央对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人才引进问题保持着高度关注。眼看着高校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去年民盟中央与民盟上海市委开展联合调研,并在今年两会提出提案,认为人才国际化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

换句话说,对双一流人才的“争夺”应该向“外”看。

“其实近年来,各地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留学归国人才和外籍人才,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据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范芳透露,其实现在各国国际人才竞争也很激烈,我们要做的是跟踪全球高端人才市场的变化,强化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关键词:“让本土学者和海外学者平等竞争”   

受西方国家近年来经济衰退的影响,当前芬兰、英国、美国等国家不同程度的人才外流对中国的人才引进是难得的机遇。但民盟中央建议,别“放进篮子里都是菜”,要优化海外人才引进的国别、学科、层次布局,将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和财政资源,集中在国家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学科领域。 

说到国际人才引进,曾经有一句话叫“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针对这样的偏见,联合调研组特别提出,要加强中外学术制度的衔接,在招聘环节,采取国际同行评议等灵活的评价方式,对学者先前的学术成果进行认定,尤其要参考国际评价标准。而对于刚进入学术领域的国际引进人才,推行北京大学的“助理教授”方案,即聘请3年-6年之后重新进行续聘考核,以提升其内在动力。

“同时在科研项目评审中,建立以一线科研人员为主的多元化评审专家组,不迷信专家和权威,防止学术偏见和学术垄断。”范芳介绍道,在科研项目申请资格和学术待遇方面,要坚持政策普惠性,以能力而非资历为评价标准,让本土学者和海外学者平等竞争。 

关键词:为“英雄”打造用武之地

在高校调研,还有一个现象引起民盟中央的留意。

   “有些高校在引进国际人才过程中,更加倾向于‘领军人物’,也就是精英。”民盟上海市委参与调研的一位专家坦言,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重视外籍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支持高校制定国际青年拔尖人才引进的专项计划。我们的确需要领军人才,但普通学者也需要,博士、博士后也需要,这是我们自己打造的国际高层次人才梯队。

    对于人才引进,人们常说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成本巨大的国际人才引进更是如此,问题是靠什么留人?

     民盟中央认为,首先是自身价值能得到充分体现,也就是“英雄要有用武之地”。“依托国际高层次人才所在的优势学科,通过与校外或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在中国设立全球性研究合作基地等途径,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加盟,打造开放的国际化学术团队。” 

    消除后顾之忧,也是留住人才,让他们把所有心思扑到工作上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民盟中央提出,优化国际引进人才的学术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学术工作方面,提供常态化的学术和行政支持,包括实验设备配置、科研项目申请以及专门行政助理配备等;提供学术活动的延伸、增值服务。在生活方面,通过长期租赁等方式,提供住房保障,通过完善交通、医疗、通讯和绿化等基础设施,打造国际化宜居社区,增加对国际引进人才子女教育的补助,并提供更多优质公立教育资源。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民盟中央 高校 人才引进 高等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