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李霭君:张开臂膀迎接台湾青年回家

2018年03月14日 10:25 | 作者:韩雪 齐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张开臂膀迎接台湾青年回家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李霭君访谈
文/人民政协报记者 韩雪 摄/人民政协报记者 齐波

1

李霭君: 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联络部部长。

喜欢着红装,头发微卷,一说话,嘴边就会带着恬恬的笑。长期和台湾青年在一起的李霭君身上满载着热情和活力,如果不说年纪,一点都看不出来她已经年过60了。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参政议政的重头内容。1996年,李霭君加入民革成为其中一员,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在和台湾的年轻朋友们交流,被台湾青年亲切地称为“霭君姐”。

很少有台湾青年知道,“霭君姐”对祖国和平统一的热情是有家源的。祖父李济深、父亲李沛瑶都曾身在民革,奔走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第一线。

在李霭君自己眼里,祖辈父辈的光荣传统应当继承下去,更重要的,促进两岸统一是民革党员的职责使命。她经常在想,“我哪儿的亲人最多?”不在生长的北京,不在遥远的祖籍广西,一一否定后,她的声音有些哽咽,“就在台湾,我的亲人最多。”亲人,就是她这些年接触过的“可爱孩子们”,“帮助他们在大陆就学、创业,我无所谓退休不退休。”

“我们是一家人,真的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采访中,她反复表达着这个意思,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一衣带水两岸亲情浓

记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历来是民革参政议政的传统工作。这与民革自身的历史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请您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情况。

李霭君:民革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工作重点,是因为民革与台湾有着特殊的渊源,与台湾岛内的各界人士也保持着非常广泛的联系。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由李济深、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等人创建。在发表的成立宣言里,主张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和平。因此,民革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原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关系的人士、致力于祖国统一的人士以及其他有关人士等。

今年是民革成立70周年。正如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在3月6日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领导人记者会上介绍的那样,70年里,民革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始终致力于国家的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就民革自身而言,有三个方面的传统优势:一是社会和法制;二是“三农”;三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在过去的五年里,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方面,民革组织了一系列的两岸青年交流项目和赴台参访活动。也邀请台湾的政党和社团到大陆参访300多次,积极扩大两岸社会各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增进共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

记者:据了解,多年来民革中央在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的政治基础上,充分发挥民革的界别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两岸青年增进了解,融洽情感搭建了许多平台开展了不少活动。目前,这些平台运行得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霭君:我们民革举办的不少活动,都是围绕青年展开的,已经形成的品牌有“杰青团”、“华灿奖”、“台青之友”沙龙、“两岸青年和平发展论坛”……

比较传统的是“台湾高校杰出青年大陆参访团”。2004年暑期,民革中央邀请台湾高校的优秀同学到大陆来参访,至今已经举办了第17届了。由此,民革中央将与台湾青年交流当作重点来抓。我们在交流中不断摸索创新提高,精心组织,力求把交流做到对方心里。

举个例子吧,2007年民革中央接待过的历届“杰青团”同学,在台湾发起成立了“中华两岸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致力于推动两岸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从这个层面看,民革“杰青团”带来的影响是十分积极的。

较新的“台青之友”沙龙,是2014年民革中央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台籍学生和一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台籍青年参加。目前已举办10多次,参与台青达300多名。

考虑到都是离开父母异地求学就业的台湾年轻人,我们的活动形式也非常灵活,有时会在春节、中秋节等一些两岸儿女共同的节日里一起吃饭谈心,也会组织外出郊游采风。每次沙龙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围绕两岸青年情感沟通、台湾青年在大陆学生生活状况、两岸青年文创产业合作、两岸社会融合的途径与方式等专题开展过交流研讨,主题都是根据台湾青年最想知道的内容、最感兴趣的话题确定的。

这种交流是一种相互的双向过程,我们关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也把民革作为参政党的职责和大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介绍给他们了解。

与台湾青年交流,我们开创了很多项目和品牌,但在我看来,品牌只是交流的载体,最主要的纽带还是感情,我所做的就是为了增加了解增进感情。人都是有感情讲感情的,尤其是海峡两岸原本就是一家人,在情感和文化认知上是有很多认同感的。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识越多越全面,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也越强。

记者:今年,民革中央向政协全会提交的28件集体提案中,涉台提案有4件。并且,这4件提案也有邀请台湾青年参与调研,并吸纳了青年及相关社团的意见建议。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台湾青年参与政协提案的过程。

李霭君:起意是从“台青之友”沙龙开始。通过沙龙,台湾青年了解到,民革会围绕关注度高的话题进行调研,形成建议报给有关部门,对促成问题的解决起到决策参考的作用。他们就觉得这种形式特别好,我们也鼓励他们参与进来。

记得台湾青年第一次参与民革中央的调研,是在2014年下半年,那次主题是台湾青年创业,有五、六个台湾青年跟我们一起去了南京、上海的创业园区进行调研。今年两会的4件提案,台湾青年直接参与的就有两件———《关于促进两岸文创产业对接同步增强文化自信的提案》和《关于鼓励台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建设促进两岸民间经济融合的提案》。

这样做,一方面直接吸纳台湾青年的意见,另一方面开发部分议题邀请他们直接参与调研过程,提案的起草也充分吸纳他们的建议。

这几年,跟着调研参政议政的台湾青年朋友越来越多,从普通的学生到一些社团的负责人都有。打算在下一步,针对某个领域的调研,邀请岛内的一些社团朋友参与,直接吸纳他们的意见建议。

“体验式交流”比任何说教都有说服力,这样做的意义不仅是增强台湾青年的主人翁意识,还能调动他们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点力的积极性。

交流是青年一代共同心愿

记者:多年来,民革中央交流联谊的对象大多是台湾青年朋友,为什么会将台湾青年作为交流联谊的主要对象呢?

李霭君:我们从2004年起不断开展创新的交流形式和项目,大多以台湾青年为主,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台湾青年。对照2017年“加强与台湾基层一线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意基础”的对台方针,其实民革一直都是这么做的,都是在和台湾的基层民众交流。

我个人在这过程中,接触了太多太多的台湾青年,跟他们很多人都成了可以交心的好朋友。有时候想想真是挺幸福的,做这件事不光是出于责任和使命,也是一份份的小确幸。记得有一个参访团的普通团员觉得我像妈妈一样,当时就认下了干妈,就是一种情感的认同。后来他回到台湾后,自己遇到一些感情上的苦恼,过不去的时候给我发微信倾诉,我就一直开导他。前年,我去台湾。他走了很长时间的路,和女朋友一起来台北看我,告诉我他们要结婚了。那种替他高兴的感觉,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其实我的睡眠一直不太好,但是从来不愿意关手机,都是24小时开着。就是愿意出让自己的时间给他们,也想让他们要找我时,能第一时间找到我。

我总相信,无论什么样的隔阂和距离,都不要怕。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让青年人自己多来走走多回来看看,他们有判断事实能力,能看得清真相。

而且,台湾青年是认同自己是中华儿女,他们再看到大陆这些年的发展,愿意接受先进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理念,同时还有那么多的惠民政策实质性支持他们回来,很多人就会认定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在大陆。对我而言,张开双臂,给他们亲人般的热情和照顾,是该做、能做的。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也许只是来大陆看一看,充实个人经历和认识,并不一定要留下。也没关系,他们只要来,我们就给创造条件,让他们把对大陆的真实认识,带回台湾去。

记者:在帮助台湾青年实现在大陆求学、就业、创业理想的过程中,您是怎么做具体的工作呢?

李霭君:我不愿意用工作这个词来形容我与台湾青年之间的交流,是因为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是我最开心的事,而不仅仅是工作。

2月28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出台发布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就是从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进行考虑。

在帮助台湾青年到大陆实习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沟通协商工作,主要是提前跟企业进行协商,提供岗位的企业除了民革党员的企业还有不少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企业有社会责任,也愿意吸纳台湾青年在企业发展,而且能够来实习的台湾青年是非常优秀的。去年我们提供的70个岗位就有800多位台湾同学报名,实习结束后,有60个岗位可以转化为就业。

在管理上,我们也是力争做到事无巨细。给他们上保险、买车票,第一天会去机场接,还会在进入实习岗位前,提前带他们熟悉从企业到住地的路途,因为是第一次来,真的要考虑得细致。在实习结束后,还会有一周到基层的体验式交流,带他们去听庭审、看社区、参观工业园区,帮助他们从各个细微的视角充分了解大陆。

很多实习了一个月的台湾青年会在实习结束后,在认可所在的城市、所在的岗位、周边的环境,也对薪酬比较满意的情况下留下来。其实很多企业很喜欢台湾青年,他们特别优秀、踏实。我发现,每年实习结束后,这些孩子写的实习报告加在一起都有400多页,摞起来有那么厚。

特别想说的是,体验式交流真是非常重要。一般的参访或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过后,彼此之间还是很少往来,没有共同的交集可以产生,无法在情感上进行对接,如果没有人去做持续的联系跟维系,就起不到“心灵契合”的效果。

所以在行程设置上,我们确保要台湾青年不仅看到上海、北京这些处于中心的大城市,还要去看看比较偏远的地区和最基层的社区,了解很多人辛苦努力拼搏的状态。这样,他们才能全面了解大陆,才能找出自己在两岸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的方位。

互联网“牵”起另一只手

记者:虽然现在两岸青年交流是越来越频繁了,民革也通过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不断促进交流的深化,针对现在既有的一些问题,有哪些解决的办法?

李霭君:现在对台青年交流方面,还是存在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台湾青年缺乏了解大陆实习、就业信息的渠道。而且就民革自身而言,因为在全国30个省级组织,各自掌握的园区信息和优惠政策等缺少一个统一发布平台,信息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存在。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2016年的“两岸青年和平发展论坛”上,发起了“两岸青年创新大联盟”,具体以各地民革组织为枢纽,以两岸青创线上服务平台为载体,助推创新创业就业工作。目前,已有13家台湾青年社团加入“大联盟”,大陆各省市48家创业园区加盟,多家500强企业与“大联盟”实现战略合作。

按照设想,“大联盟”将全面开展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实习、培训、农业合作、体验式交流及志愿者服务及民革中央有关参政议政课题攻关等工作,为台湾青年赴大陆发展事业、实现梦想提供辅助,以期吸引更多台湾优秀青年汇集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在手机APP已经上线,加盟园区数量在不断增加中,资讯完善和更新工作已进入“常态化”模式。目前正在筹备微信公众号,我们已经联系了300家企业提供有上百个就业岗位,公众号一出来就可以推出信息。

互联网为台湾青年开创了一个新的舞台,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大陆的发展、青年人的竞争力和相关政策,还可以摒除过去的错误信息带来的误解。互联网可以让两岸年轻人携手,走向世界。

记者:下一步,民革与台湾青年的交流方向是什么?

李霭君:下一步,利用“大联盟”这个线上和线下共同的平台,吸纳两岸青年实习、就业。今年我们打算在深圳开辟30个实习岗位,通过民革深圳市委实现。两会后,我就要去深圳出差,协商落实这件事。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在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的进程中,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增强命运共同体,这也是多年来与台湾各界同胞的交流、交往实践中深切体会感受到的。

家是一个充满了关心、爱护、帮扶的场所,帮助台湾青年克服和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让他们感到,来到大陆就像回家一样自由、方便、舒心,渐渐地,隔膜、对立、疑虑就会消散,心灵才能得以契合,就在这种契合中不断深化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