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四座城市的“人才故事”

2018年04月17日 08:49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招才经历

龚莉为长春寻找“合适的人”

依托重点产业引智

本报记者 孟海鹰

将近零下30摄氏度,长春新区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龚莉和龙翔集团副总吴艳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里迷了路。半个多小时后找到地方时,人都冻透了。

她们要找的是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系主任王玉金。

本来无甚去意的王玉金破例和龚莉两人谈了一上午。虽然王玉金去长春的态度并不积极,“但气氛很融洽。”龚莉说,当时,南方某省给王玉金教授开出的资金支持很诱人。“用钱砸,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我们有其它优势。比如从哈尔滨到长春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长春不仅有新材料研发优势,还有新区持续支持的科技服务优势。”

回到长春,龚莉又仔细对项目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这个项目新区太需要了。”作为国务院2016年2月批复同意设立的第十七个国家级新区,新材料项目是新区的一个重点战略发展方向。“选才不能一窝蜂,找准对产业链有帮助的人才是第一位的。”龚莉说,不能光看头衔,更要看实际贡献。“招商”“引智”是结合起来的。

两个月后,龚莉再顾茅庐,这次有国资委同行。怎么合作?如何干事?双方谈的全是干货。同时,龚莉热忱邀请王玉金到长春新区考察。

不到20天,王玉金来了,而且连续来了两次。

2017年5月,春暖花开,龚莉一行三赴哈尔滨,终于签约成功。“都没注意到春花绿柳,只顾兴奋,急忙赶回长春和大家分享喜悦,着手项目落地。”

2017年10月,王玉金的项目落户长春新区。11月8日,长春市推出人才新政“二十条”。项目和人才团队立即享受到现金奖励、股权投资、人才公寓等多条新政红利。

短短几个月时间,3000平方米的厂房内热火朝天,6名充满朝气的80后博士追随王玉金而来。“招才是系统化工程,需要各个部门互相配合各展所长。比如为项目配备的服务专员,就是根据引进项目而定,全区各部门参与,谁的领域谁负责。”龚莉说。

“长春新区人才工作办公室只有5个人,去年都忙飞了。”长春新区人才办主任王奇志说,有次一家企业董事长来开会,竟然走错了路。“这些年,几乎都是我们去他那儿上门服务。”

“现在,办公室电话都要被打爆了,全是咨询政策的。”长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杨小兵说,人才工作,单打独斗能力有限,就得握指成拳,举全区之力,发挥比较优势,依托重点产业打造“产业人才高地”。

于力燕在苏州用心服务“种子选手”

帮科学家成为企业家

本报记者 王伟健

11年前,于力燕就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招商中心。在此之前,他是某医疗集团的一线研发员。

成立科招中心,当时在全国开了先河,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科招中心的原班人马都是精挑细选的,有像于力燕这样的大公司研发人员,也有经验丰富的海归人才,他们跟海外精英人才沟通起来更顺畅,更容易建立认同感。

于力燕几乎每年都会去美国硅谷和一些高校密集的地方挖掘人才,“我们不在乎这些人才是否有资金、有团队,我们更看重这个人才是否掌握了某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所以,我们招了很多种子选手回来,在园区的孵化下,让他们成长为大树。”于力燕说。

2011年,于力燕打听到某世界五百强公司的研发总监想要回国创业,立即去联系,双方一拍即合。这个人就是陈永勤,他带着在流式细胞仪领域积累的先进技术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没有资金,没有团队,只有一个创业的想法。短短三年后,陈永勤创立的公司被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收购,金额可能超过1亿美元。

让于力燕最有感触的是,这些人才被引进园区后,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从管理一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变成了管理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企业家,他们面临着很多难题。整个过程中,科招中心要在他们创业的全生命周期内给予各种帮助。

“以前招才主要靠资金,等于用钱买人才。但现在不同,海外人才更看重园区的创业生态,产业链是否完备,居住环境是否优良,教育是否先进……”于力燕说,子女教育是海归人才考虑的大问题,园区建立了国内首家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解决了海归人才的后顾之忧。

以前,这些企业未成气候,于力燕得求着风投公司来园区投资。而现在不同了,园区很多生物医药企业越做越大,风投公司反过来求着中心人员说:“帮忙打个招呼吧,让我们也分点投资额度。”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创业 陈星 长春 成都 龚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