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九三学社王成锋:挑战“癌中之王”的医者

2018年05月02日 11:09 | 作者:栾絮洁 马雪彧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挑战“癌中之王”的医者 

——记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王成锋

记者 栾絮洁 见习记者 马雪彧


胰腺癌被公认为是“癌中之王”,是继肺癌之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如果把胰腺癌手术比作普外科的“珠穆朗玛峰”,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王成锋就是敢于挑战“珠峰”的人。4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这一世界级癌症难题的科研攻坚,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在接受记者采访前,王成锋刚做完一台手术。对他来说,一天做五六台手术已经是家常便饭,有时一台手术要十几个小时。“胰腺癌的治愈率很低,但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治疗,临床一线就是我的阵地,为患者负责就是我的使命。”王成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


来之不易的5个胰腺癌易感基因

“全世界早期胰腺癌的发现率仅为5%左右,通常发现的时候就是中晚期,治愈率很低,被称为‘癌中之王’。”王成锋向记者介绍胰腺癌治疗现状时这样说道。正是这样一个全世界公认的癌症难题,王成锋却一直坚持在临床和科研一线40年,取得了多个突破。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王成锋团队与林东昕院士合作从2011年起就开始用一代测序技术做胰腺癌的全基因测序。通过对中国约4000例胰腺癌患者的基因和5000例正常人的基因构成1万例的标本进行测序,结果发现,中国国人特有的5个胰腺癌易感基因,携带此基因的个体,其胰腺癌发病率比没有该基因的个体高6倍。这是当时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有关胰腺癌易感基因研究的多中心、临床和基础相结合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在国际医学界引发强烈反响。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但王成锋坦言,胰腺癌的病因非常复杂,仅靠5个基因远远不够,癌症的发生可能是几百上千个基因共同作用而成的。攻坚之路越发坎坷,王成锋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然而,由于胰腺癌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加上瘤体所在区域毗邻胃肠等重要脏器,胰腺癌患者的化疗、体外放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等综合治疗效果一直差强人意。为了给单一的手术治疗锦上添花,王成锋团队尝试了为手术患者进行“术中放疗”,而这一方法的应用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切不掉的胰腺癌,我们一般会选择术中放疗,把对放疗敏感的胃肠移开直接照射瘤体,照射剂量相当于体外的15~20次的量,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很好。目前我们对于胰腺癌的术中放疗不论是治疗的病人数量,还是治疗的效果都是位列全世界前沿的。”王成锋说,“针对胰腺癌术中放疗的治疗方案,可以说,我们在国际上是排第一的。中国肿瘤临床诊治水平在世界上并不逊色。”

手术日变成了“生日”

“我的老家在山东偏远的农村,对学医没有什么概念,考大学都是老师帮助报的志愿。但我们这代人干一行就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做好。”虽然接触医学专业纯属偶然,但王成锋与医学的缘分持续至今已近40年。

王成锋回忆起自己刚当医生时的一个故事。“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春节我是在医院值班,遇到了一个至今难忘的病例。一个胆总管下段癌(一个与胰腺癌的手术方式完全一样的肿瘤)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那时候条件有限,B超室没有电梯,我和其他几个医生每次用担架抬他上楼做检查和治疗,后来经过多次治疗,患者被抢救过来,术后恢复得也很好。我当时想,这个患者可能最多活5年。但没想到在做完手术的10年后,我接到了这个患者的电话,让我去参加他的生日会,原来他把我们当年给他做手术的日子改成了自己的‘生日’。”

王成锋说,这个患者每年过“生日”都要请当年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护士到家里吃顿饭表示感谢,转眼34年,这样特别的“生日”一直持续至今。“他现在已经快80岁了,精神头不错,每天还给孙子做饭呢!这样的患者让我很感动。”王成锋笑着说。

由于诊治的病人太多,经常会有王成锋叫不上名字的人来感谢他。一天,王成锋收到了一封请柬,打开一看,原来是他曾经诊治过的一个女孩的结婚请柬。这个女孩是他的一个“小患者”,当时正在上大学,经他治疗后又重返学校。多年过去,收到女孩的结婚请柬,王成锋打心底里为女孩高兴。

“胰腺癌不同于其他癌症,一般存活率只有一两年。每次听到有人跟我说‘王大夫,几年前您给我做过手术’,我都会感到很欣慰。”对王成锋而言,病人恢复好、活得好就是最大的快乐。

2

好心态是治疗癌症的良药

“生了病,的确是很不幸运的事,但越是心态好的病人往往越活的长久。”王成锋常和病人及家属讲述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胰腺癌现在的发病年龄在下降,我们曾经收治过最年轻的胰腺癌患者只有十来岁,经我们研究发现,生活压力对肿瘤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人的情绪长期处于悲伤、抑郁的状态,身体的免疫能力就会下降,就会增加患肿瘤的危险。”王成锋说。

王成锋认为,健康防癌首先要学会调节自身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他曾诊治过一位僧人患者,预计存活时间仅剩半年,但这位僧人面对死亡的心态很坦然,手术后回到少林寺练功如常,至今仍生活得很好。

“癌症患者的心理疏导在我们国家还比较薄弱,癌症的治疗确实需要心理学的参与和辅助。”在王成锋看来,癌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患者恢复,也有利于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现在医生和患者间最大的矛盾在于不够了解病症,不理解彼此。胰腺癌的手术可能会出现很多并发症,这是自然现象,但一些患者会认为是医生没有尽心诊治,从而出现医患矛盾。”面对如何与病人沟通、家属如何正确安抚病人的问题,王成锋有自己的“妙招”。他认为在与病人沟通病情时,要做到“点到为止”,而家人在安抚病人时,也要注意方式,减少病人的心理负担。

“好心态是治疗癌症的一剂良药,要多鼓励病人爱生活,力所能及地工作和学习,才能创造更多抗癌奇迹。”王成锋说。

守住临床一线才能更好履职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王成锋积极参与九三学社中央、北京市委会医卫委开展的活动,将自己的专业所长应用到履职中。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临床一线就是我的阵地。”王成锋不仅把临床一线作为他治病救人的阵地,也作为他参政履职的阵地。他把自己了解到的百姓关心的问题写进社情民意中,很好地将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参政议政职责结合起来。近年来,他所提交的建议不仅限于肿瘤医学,还包括慢病防治、社区医疗、线上服务、公立医院改革等。同时他还经常参与九三学社中国医学科学院委员会组织的义诊活动,为基层群众看病。

王成锋在与地方基层医院的接触中发现,缺乏业务水平过硬的医生队伍是地方医疗存在的关键问题。因此,他每年都会到基层医院讲课,为当地医生培训。在他所带的博士和硕士生中,也有不少是西部地区的学生。

近年来,王成锋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创优争先先进个人”、“2014年度协和医科大学科研先进个人”、“2015年京城优秀好医生”等荣誉。

作为肿瘤医院胰腺癌学科带头人,王成锋经常讲:“手术谁都会做,关键是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在关键时刻比如手术台上大出血时,临危不乱、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懂得管理,善于用人,让团队的人员由衷的佩服才能让学科良性运转。”

“医生做一台手术,就像艺术家做一件工艺品,要做到尽善尽美。”对于什么是好医生,王成锋认为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要尽全力对自己的病人负责。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胰腺癌 患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