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砥:这个世界仍在马克思的论述框架里

2018年05月09日 15:13 | 作者:张砥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作者:张砥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伟力,不仅在于其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还在于其作为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已经化为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巨大的理论开放性,使他的追随者们能够不断将实践中的真理认识注入其中,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了历久弥新的时空穿透力。

5月5日,一座由中国赠送的马克思雕像在德国特里尔正式揭幕,手拿书籍、迈步向前的形象,象征着“他的思想在不断地发展”。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前常年摆满鲜花,来自世界各地的瞻仰者以此向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表达敬意。“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情重温了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再次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真理之光穿越时空。通红的炉火、轰鸣的机器、挥汗如雨的工人、剥削与压迫,以及“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如果说这些伴随着电光火石的文字,让一代代读者目睹了“世界制度”的形成与动摇,那么时至今日,当便捷的交通、发达的贸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不断刷新着社会生产力可以企及的高度,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时代竟与《共产党宣言》中的预见如此相似。2008年,金融危机如海啸般从华尔街向全世界蔓延,纽约百老汇大街的书店前人们排队购买《资本论》,海报上写着:“马克思所说的都应验了。”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热”充分说明,这份绵延一个多世纪的纪念,不只关乎过去,更是为了塑造未来;不只为了缅怀,更是为了回应时代。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整个世界观不是一种教义,而是方法”。不同于乌托邦式的空想、说教式的漫谈,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的是“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由此出发来审视,一部《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史,就是一部工人运动史。政治选举权、八小时工作制、劳工立法……很难想象,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争所制定的路线,人类社会能取得如此坚实的进步。当前,全球经济仍未走出“亚健康”,贸易保护、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思潮开始抬头,“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阅读马克思,寻找蕴藏其中的破题之钥。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所言:“马克思的思想和理念超越自己所在的时代,至今都是有效且有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伟力,不仅在于其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还在于其作为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已经化为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分析日趋活跃的各种社会思潮,人们会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中找到依据;面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人们会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寻求启示;遭遇繁琐待解的发展任务,人们会从“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中获得灵感。这种内化于心的自觉,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生动体现。一个多世纪来,尽管遭遇过抨击、曲解、诽谤,但再严苛的指责者也无法否认,正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国家学说等深邃思想,构建起了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把握发展趋势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为人类社会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但并未终结真理本身。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丝毫没有遮掩马克思主义的光芒,反而如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论述的:“对我们来说,共产主义不是一种明确无误的状态。或者说,不是一个削足适履的理想。”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多元矛盾并存而又互相转化的复杂世界,不能用一种教条式理论来把握;高速变化的发展和建设进程,不能用一种静态的思路来指导;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世界,不能用一种不变的模式来裁决。这种巨大的理论开放性,使他的追随者们能够不断将实践中的真理认识注入其中,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了历久弥新的时空穿透力。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教条主义和僵化体制的失败;反过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就在于让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中国大地生根,成为生机蓬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近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主线,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产生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然挺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这样的伟大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紧密结合,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来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这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导师的告慰。

在德国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畔,矗立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铜像。1986年刚建成时,他们面朝东方;2010年因为修建地铁的需要,铜像挪动了约80米,变成面朝西方。小小细节就像历史的隐喻,东方的中国,正用自己蓬勃的新时代向世界昭示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而今天的西方世界,也需要从两位巨人留下的遗产中寻找办法。(张砥)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世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