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云南:走绿色发展之路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18年06月05日 09:45 | 作者:虎遵会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滇池重治理

多措并举治河道 力保上游清水流

云南位于长江上游,而昆明又是云南的省会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滇池作为昆明的母亲湖和金沙江支流普渡河的上源,其保护与治理成果不仅关乎到昆明的发展,还关乎到长江上游的生态文明建设,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5月28日,在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大清河改道工程的项目区域上,几十名工人正忙碌地栽种花草,为整个工程做最后的收尾。据了解,大清河改道工程是昆明市开展滇池保护治理而实施的众多项目之一。

为确保2020年滇池水质达到Ⅳ类水标准,今年年初,昆明市启动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截至5月底,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任务中,市级单位计划实施72个项目,区级单位计划实施333个项目,目前开工率均超过了50%。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任务,目前,昆明市还完成了35条入滇池河道“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的编制,并制定了项目汇总表。

“大清河的改道工程,便是根据市里下发的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任务和‘一河一策’实施方案而制定的一项改道工程。”昆明市官渡区水务局规划建设科科长罗昆说,大清河改道之前,河道流水断面从10米至20米不等,改道后统一规划建设为33米。“改道之前的大清河,与村庄相连,经常会出现截污不彻底、雨季洪水漫堤等现象。改道后,不仅拓宽了河道流水断面,提高了泄洪能力,还实现了截污的功能,同时增加了河道两岸的绿化面积,为附近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和休憩的好去处。”

罗昆介绍,针对入滇池河道的整治,除了改道、修固堤坝、截污、防洪等治理工程外,河道清淤也是当下滇池保护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5月28日下午,在新宝象河河道清淤与生态修复工程现场,一个个“大滤袋”装满了被清理出来的淤泥。据施工方负责人张威介绍,新宝象河的清淤工程,其目的主要是清除河道内的内源污染,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目前,新宝象河已全部完成了淤泥清理工作,共清出淤泥约20万立方。”

“我们采用的是水力冲挖的环保清淤方式,淤泥通过管道运输至干化厂进行灌装,灌装过程中又加入了絮凝剂和混凝剂,然后再送入滤袋,直到淤泥固结干化。”张威说,经过检测,新宝象河的淤泥没有重金属超标现象,因此,在淤泥干化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破袋,把淤泥作为生态修复种植的土壤进行回收再利用。

滇池的保护与治理,在传统治理方式的基础上,也需要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浑浊的污水被拦腰截断,经过“孢子转移技术+速分生物微污染水处理技术”处理后,再次流入河道时,已是清澈见底的河水,这是5月29日下午在昆明市西山区车家壁岔沟污水生态及科技治水处理示范点上看到的一幕。据了解,“速分生物微污染水处理技术”是一种能够高效去除总氮的生物处理技术,由专用曝气系统、核心生物填料、专用构筑物及配套的系统运行参数组成;而“孢子转移技术”,则是依靠细微纳米级孢子与废水中含磷物质、疏水基悬浮物行程“水-气-固三相混合物”上浮到水体表面,最终通过刮渣机自动刮出,从而实现水体高效除磷的目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不管是哪种技术,都能有效的改善河道水质。”昆明市西山区水务局工作人员尹忠祥说,通过车家壁岔沟污水的生态及科技治水处理示范点的建设,河道水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并取得良好的生态效应及示范效应。“第三方水质监测部门的数据显示,河道污水经水质净化站处理后,溶解氧、透明度明显上升,其他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如今,这样的水质净化站在西山区已有8个,每天能处理污水2.72万吨。

2018年是昆明市全面实施滇池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而艰巨的新任务、新要求,昆明市将全面深化河长制,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针对每条入滇池河道的实际情况开展治理工作,全力推动滇池治理实现新突破,确保2020年所有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水质稳定达到IV类及以上,为昆明乃至长江经济带的保护与发展构建起更加稳固的绿色屏障。

编辑:李敏杰

01 02 03

关键词:发展 生态 绿色 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