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大变迁 见证大变迁

蔡家进城

2018年08月08日 15:30 | 作者: 王慧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下个月,老蔡的小孙子就要到千里之外的大学报到了。“再见他就得是过年时候了。”老蔡有些不舍。但一想到孙子从此既不用再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耗着,也不用像他和儿子一样到处卖苦力,老蔡宽心多了。

30多年前的一个清晨,老蔡带着一身换洗衣服和一床破旧的被褥离开家,外出讨生活。早晨的雾气打湿了他的头发和睫毛,孩子们都还没起床,背后是母亲和媳妇婆娑的泪眼,他没忍心回头。

“没办法啊,你说但凡有一点儿出路,谁愿意背井离乡的!”在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蔡家村,老蔡一家8口人分到七八亩地。在家种了两年地后,他发现“种出的稻谷还养不活一家人”,家里五个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

之后的几十年里,从未出过远门的老蔡天南海北地跑,只为了每次给家里寄钱时能再多一些。他曾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去新疆摘棉花,在山西下过煤矿,去南京搞过绿化,在上海做过保洁。

2003年夏,收完家里的麦子后,老蔡跟着同村的几个人去安徽芜湖修铁路,在一次放置铁轨的时候,他的脚一不小心被铁轨压住了,要是当时铁轨往下一陷,他的脚就会被卡断,幸好工友及时赶来,才躲过一劫。

在外面打工的日子颠沛流离,辛苦自不言而喻。“再苦还有当农民种地苦?”老蔡说,改革开放前,农村按工分分口粮,经常吃不饱饭。农村不通自来水、不通电,生活诸多不方便。种地从播种、施肥、浇水,到灭虫、锄草、收获,基本全靠体力。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麦子熟了,得一镰一镰割;玉米熟了,得一个一个掰。

老蔡说,他在外面拼命卖力,目的就是想供孩子们念书,考个学,然后转成城镇户口。可惜,5个孩子没有一个实现父亲“农转非”的夙愿。

这个只念过3年书,个头不高的安徽老农,认为自己“再普通不过”,和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没啥两样。“咱们农民,年轻时得养孩子,到老了得养自己。”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老蔡不顾老伴儿的劝阻,又坚持在外面多干了三年。

去年春节,在外奔波了几十年后,年近七旬的老蔡“退休”回到了村里,“不走了,干不动了”。他早已明白,城市发展之快令人咋舌,自己老早就追不上了。

就在老蔡返乡几个月前,他最小的女儿蔡小絮在南京开了第二家餐馆。

小絮初中毕业后就没再继续升学,“家里太穷,当时就想快点出去打工挣钱”。

服装厂、药厂、童车厂……在长三角几个城市打了几年工后,小絮在南京遇到了同样打工的丈夫,两人结婚后把家安在了南京。小絮的丈夫先在饭店打工,后来慢慢开起了小店面,凭着当兵时在部队学的一手好厨艺,他们的小店生意逐渐红火起来。

二十几年下来,小絮夫妇在南京有了房买了车,过上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羡慕的城里人的生活。和返乡的父亲不同的是,小絮进城了,留下了,相同的是,他们都没有那一纸梦寐以求的城镇户口。

直到今年,小孙子高考成功,老蔡“供出个大学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更重要的是,“好歹是城里户口了”。

在城里打工时,老蔡最喜欢的是道路两旁的路灯,星星点点的暖黄色照亮了路面,也照亮了夜空。“老家没有的。很亮,很美。”多少个想家的夜晚,老蔡经常望着它们出神。

老蔡说,他现在还是很怀念城里的路灯,但再不用羡慕城里人了,因为那些星星点点的暖黄色,今后也将照亮他的小孙子的路。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