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朱有勇:把科技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2018年10月31日 13:55 | 作者:魏艳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的一个“科技扶贫小院”门前,前来报名参加免费学习的“学员”络绎不绝,他们大多是当地拉祜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想来“小院”听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讲授马铃薯的种植方法。村民们告诉记者,“朱老师来我们蒿枝坝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让我们的收入翻了好几番。”

朱有勇1955年生于云南省红河自治州个旧市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农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上,老乡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教授”。

在过去30多年中,朱有勇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已经造福上亿农民。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们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近年来,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朱有勇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

冬闲田种马铃薯 规模已超200万亩

2015年,朱有勇接到了去往与缅甸接壤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进行驻乡扶贫的任务。澜沧县是拉祜族的聚集地,由于拉祜族属于直过民族,因此该地区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语言不通是朱有勇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他们大多数人都不认识汉字,也听不懂汉话。我们调研了半年,2016年开始在田间地头上手把手给他们做培训,教他们怎么种庄稼。”据朱有勇介绍,澜沧县具有耕地面积大,人口少,降雨丰富,光照充足等自然优势。澜沧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的时候农户在地里种植水稻,到了旱季大部分的土地都处于闲置状态。朱有勇在了解了情况以后,鼓励当地农户利用冬闲田种植马铃薯。

“马铃薯种植最怕遇上雨水,容易生病,而且只有无霜的热区才能种,澜沧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这样,朱有勇和团队开始在当地组织科学种植马铃薯的培训,免费为18至60岁的农民上课。

培训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习的是开山、整地和施肥,“学完这个阶段的内容以后,我们会给学员一亩地的马铃薯种子,让他们拿回去按照我们教的方法去种植,这样成活率会更高。”第二个培训阶段主要是解决马铃薯种到地里以后的问题,如何锄草、追肥。在马铃薯收成之前,学员们还要接受第三阶段的培训,内容包括出土、分级、包装、销售等。完成培训的学员,马铃薯的亩产量达到2.5吨视为合格,3吨及以上则为优秀,最终还会获得一份“院士工作站培训证”,这个证书含金量很高,是可以拿到银行做抵押贷款的。“我们还给马铃薯做评比,谁用我们的方法种出了最大的马铃薯,有10000块钱的奖励。”

在朱有勇及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农户利用冬闲田种出的马铃薯最大的有5斤重,一家农户一个冬天就有一万元的收入。澜沧县的马铃薯是12月份种,3月收成,而这时候其他地区的马铃薯还没上市,因此农户们从来不用担心销售的问题。说起这个,朱有勇自豪地说:“我们的马铃薯大都销往北京,你们吃的醋溜土豆丝,5盘里有4盘都是我们的马铃薯做的。”

据了解。截止到2108年,澜沧县的冬闲田马铃薯种植区已经超过200万亩,其产量与荷兰水平相当。

松林三七产量高 科技扶贫效果好

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山峰绵延纵横,8807平方公里的土地里,有98.8%是山区、半山区。“竹子编的篱笆房四面透着风,一个三脚架支着一口锅,屋里放着几袋玉米,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朱有勇告诉记者,实地调研时在农户家里看到的场景至今回想起来仍深深刺痛了他。朱有勇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山上的农民脱贫致富。

澜沧县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松林20万亩,人均约千亩。于是朱有勇便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始试验在松树林里面种植三七。三七怕光,对于生长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目前人工种植的三七多采用搭建大棚的方式,无法自动调节环境的大棚种植往往会带来各种病害,农药也就随之而上,此外,为了保证产量,施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农残、重金属,‘量增质不保’成为当下三七产品的一大现象。”朱有勇告诉记者。

巧妙地利用贫困地区的松林资源,朱有勇尝试为三七的产业发展探寻出一条新路。“我们把树林里的腐殖土拢起来,在里面中上三七,让中药材回归到深山老林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会导致土地富营养化,两年一亩树林就能有60~70公斤的收成。”据了解,天然无公害的三七,市场价已经能卖到5000元/公斤。

据朱有勇介绍,松林下种植三七成本颇高,目前采取的是合作社管理,“企业投资包销+贫困户出力”的运营模式,农户将松林承包给企业,每年除了承包费用,三七收成了以后还能参与分红。“我所驻的村子,有73户拉祜族人,其中70户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我们鼓励他们上工,到三七种植地里锄草,每亩地每月付1000块钱工资。”

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在朱院士的帮助下,山上的农民这几年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房子变成了瓦房,各种家电也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买了摩托车。”

如今,朱有勇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都住在澜沧县的乡下,他笑着说,“我是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农民,现在回归土地、回到农村我觉得很亲切,跟农民一起劳作、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真的是挺幸福的一个事情。”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马铃薯 种植 澜沧县 农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