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协关键词 政协关键词

政协工作:向着基层延伸

2018年12月18日 14:2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成立于1999年12月14日的深圳市盐田区政协,是深圳市最年轻的区级政协。照片为挂牌时的情景。
1984年7月4日—9日,浙江省桐乡县政府二楼会议室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桐乡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此隆重召开,宣告桐乡县政协从此成立,这是桐乡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桐乡县的实践,也是我国基层政协组织发展完善的一个缩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以来,从建立各省委员会、自治区委员会、直辖市委员会和市委员会,再到各区县(市)政协委员会陆续建立,政协地方组织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3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县(市)和市辖区建立政协问题的通知》,要求恢复和发展政协组织,打开统战工作新局面。上世纪80年代,全国的“县”和中心城市的“市辖区”大多设立了政协组织。

政协地方组织的扩展和健全,也是人民政协形成组织体系的重要标志。人民政协不断拓展工作空间、延伸工作触角,展现着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活力。

1984年7月4日,浙江省桐乡县,骄阳似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桐乡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县政府二楼会议室举行。

来自中共、共青团、工会等17个界别的116名县政协委员参加这次会议,他们亲眼见证了桐乡县历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

“当时,公共交通还比较落后,116名政协委员全靠两条腿,从桐乡各地走来。会场也不够大,凳子都不够用,主席台等全部临时搭建……”在亲历者的记忆中,当时条件虽然简陋,但委员们参政议政的热情,犹如那个夏天火热的太阳般热烈。

1983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1983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县(市)和市辖区建立政协问题的通知》,要求恢复和发展政协组织,打开统战工作新局面。上世纪80年代,全国的“县”和中心城市的“市辖区”大多设立了政协组织。

区县(市)建立政协,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历史上,人民政协曾有过数次大规模的组织和工作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的规定,政治协商会议得在中心城市、重要地区及省会设立地方委员会,作为该地区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协商及保证实施决议的机关。

1954年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制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省委员会、自治区委员会、直辖市委员会和市委员会。其他地方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设地方委员会。按照章程说明的解释,除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可设政协地方委员会的主要是指那些统战任务比较重的地方,有些市如因人口少,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也可以考虑不设地方委员会。而县主要是农业区,社会关系比较简单,除少数的县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地方委员会外,大部分的县不需要设地方委员会。

根据这部政协章程,各省级政协组织全面设立,一些省会城市和其他统战对象较多的市、县也相继成立政协机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政协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人民政协在组织上全面恢复,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1978年3月,五届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修改了1954年章程,这次会议标志着中断10多年之久的人民政协得到全面恢复。1982年11月召开的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对政协章程再次进行了修改,章程第三十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自治州、设区的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凡有条件的地方,均可设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该地方的地方委员会”。

1983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县(市)和市辖区建立政协问题的通知》中指出:“现在统一战线工作正在逐步深入到基层。统战工作的对象,有相当大的数量在县里。一般县(市)和市辖区都有相当数量的非共产党知识分子干部;很多县市和市辖区还有人数不等的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宗教爱国人士,去台人员家属、亲友,归侨、侨眷,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有些县市和市辖区还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以及台湾同胞等。我们要加强同他们的团结和合作,把他们中间有适当条件的、有代表性的人士,吸收到政协中来,以利于打开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根据当时中办的《通知》精神,没有设立政协的县市和市辖区,统战对象较多的可以设立政协,统战对象很少的也可以不设立政协,中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根据情况确定。可见,当时是否要设立政协地方委员会的考虑主要是从统一战线需要的角度,鉴于各地情况不同,统战工作发展不平衡,统一战线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政协工作,是否需要设立地方委员会是以统战工作的需要为标准的。

随着这一中央文件的出台,各地纷纷探索建立区县(市)政协组织。1983年,中共浙江省委发文,同意桐乡县建立人民政协。同年5月17日,中共桐乡县委发出《关于桐乡县政协筹备小组的通知》,成立了政协筹建组。1984年3月3日,桐乡又发出《关于调整县政协筹备小组成员名单的通知》。

“当时要求政协机构必须在7月份成立,先前没有实践经验,没有样板可用。”亲历者回忆,主席的报告怎么写?会议顺序怎么安排?应该邀请哪些领导?这些都不懂。眼看着浙江嘉兴其他几个县(市)都已经建立了政协机构,筹备小组成员赶到平湖、海盐等地取回“真经”。

“第一届桐乡县政协成立之时,恰逢党的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县政协督促和协助有关部门全面落实部分政协委员和‘三胞’及其亲属、知识分子等的政策和其他有关政策。”该亲历者表示,通过拨乱反正,进一步团结了各界人士,巩固和扩大了桐乡的爱国统一战线。

桐乡县的故事,正是全国区县(市)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全国的“县”和中心城市的“市辖区”普遍设立了政协组织。

政协地方组织的扩展和健全,也是人民政协形成组织体系的重要标志。

从组织规模来看,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各级政协组织总数为1171个,大多数市辖区和县都还没有建立人民政协组织;到2006年年底,全国的政协组织数达3164个,其中县(市、区)政协数占组织总数的86.7%,达2742个。各级政协委员的数量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还不到20万人,到2004年突破了60万人。这60多万政协委员,来自30多个界别,由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和社会中坚力量组成,使人民政协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包容性、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强大政治动员能力的政治系统。

此外,作为区县(市)政协的末端延伸,乡镇人民政协功能也在改革开放后发挥。在1986年到1989年撤乡并镇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为了安置人员,乡镇设立政协机构成为普遍现象。从1993年开始,从中央到乡镇又进行了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严格要求精简乡镇人员编制。在此前后,乡镇人民政协机构大多被撤销。从2004年到2006年,由于政协章程的修订、中央颁布关于多党合作及人民政协方面的两个文件,政协的作用逐步受到关注,乡镇人民政协工作重新恢复。各地建立的乡镇人民政协从占用编制的专门机构,转变为联络省市县政协委员的组织,不再是一级政协组织,不具有协商和监督权,形式为乡镇和街道政协工作联络委员会、政协联络组等。

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进入新阶段,人民政协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全局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不光有利于发挥人民政协的统战性和团结联合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政协主动开展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如今,区县(市)政协已经成为人民政协组织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政协工作的热闹繁忙,基层政协委员的履职和思考,也正是人民政协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