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这里的夜晚并不“静悄悄”——北京市政协全会首创晚间委员“文化讲坛”

2019年01月15日 11:07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 包松娅)夜晚10点,北京的夜有些深了,繁星点点。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一层第三会议室,巨大的话筒声在黑夜里显得尤为响亮,“各位委员都找一个人体模型进行一下演练”、“大家准备好,听我的口令,按照刚才急救知识中的顺序”、“力度不够,您的手腕一定要用力,而且一定要快。”“30次后再来两次人工呼吸,1,2,3,4....”

转进会议室定睛再看,几十位北京市政协委员,在120急救中心主任的带领下,认真地弯腰跪在会议厅的地面上,双手交叉放置在面前人体模型的胸口位置,嘴里念念有词,“两胸连线的中间”,用手稍作测量,找到了胸口的位置,发力、按压。

微信图片_20190115110530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白天的议程已经圆满结束,但这里的夜晚并没有结束。参加全会的政协委员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他们白天通过大会主要议程积极履职参政议政,晚上能不能用一种自由宽松的形式,既把委员主体作用更充分发挥出来,又能增进委员之间以及对委员所在领域的深入了解?在此次政协全会首创的“委员文化讲坛”应运而生。

14日晚,这个让委员们既增长了自我疾病预防知识,又掌握了紧急情况下救护他人技术的现场,正是文化讲坛的第一讲——紧急情况下的急救措施,主讲人是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

“1996年我从阜外医院到日本留学,出国之前医院有8个手术间,只有一个做心脏搭桥,留学回来后发现手术间全部开始做心脏搭桥手术,阜外医院一床难求。”敖虎山说,当时突然发现中国怎么突然出现这么多心血管疾病?对生活方式的干预完全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于是从那时候开始,这个专职医生有了一个兼职事业,那就是健康科普讲座。

近年来,敖虎山发现对健康科普的效果并没那么好,但是医学谣言的传播力度却非常大。

“我国每年有5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足1%,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但是对法律后果的而恐惧是旁观者不实施CPR的首要原因,其次就是不会不懂急救知识。”面对一个个逝去的生命,敖虎山尤为感慨,直到今天,才明白一句关于医学名言的真谛: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抢救,不仅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而是拯救了一个家庭的完整。这也是敖虎山抓住任何时机和场合,进行急救措施培训的初衷所在。

讲坛的后半场,敖虎山邀请自己公益团队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把几十个人体模型拿到会议厅地面上一个个排开,然后详细给大家讲解了,在口腔异物窒息、意外受伤以及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如何用正确科学方式进行施救。

台下的委员们早已经听的跃跃欲试,相互向彼此身上进行模仿。

“委员们都可以上台来,各自找一个模型,一起感受和学习一下”,听到这样的邀请,大家纷纷走上前去,有的继续询问不明白之处,有的直接在模型上进行操作,有的相互指点提醒,现场的热烈冲淡夜晚的薄雾,把对生命的敬畏生发到更多的人群中去。

文化讲坛早就超时了,而且超时严重,过程中没有一个委员离场,相反不断有得到消息的委员前来。

敖虎山连说抱歉,委员们却不肯放过他,让他继续继续。在三三两两一边练习一边交流的委员们看来,这样的文化讲坛非常有意义,有对生命哲学的深思也有对事物看法的重构,更重要的是救助他人力量的传递,这是一种伟大的公益。

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敖虎山说,目前的培训量对于这项能“救命”的技能来说,仍然非常低,“所以推广心肺复苏术,还是需要政府、社会各方,大家形成共识。而他多年的提案就是建议在更多的建筑物、人群密集场所配备除颤仪,完善除颤仪配备标准,加强除颤仪配备力度,推动心肺复苏技术普及。

另据悉,这样的文化讲坛活动,北京市全会期间将举办三场。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