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夏穗生:中国器官移植界的一面旗帜

2019年04月24日 08:51 | 作者:王天奡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有人说,在中国器官移植界,夏穗生是一面旗帜。

这种评价,实至名归。作为我国器官移植学科的拓荒者和学术领军人物,夏穗生教授为提升中国移植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学界和业界有目共睹。

1981年,夏穗生成为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他始终以培养我国第一流的器官移植技术人才为目标,并呕心沥血。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青年陈实,就是其中一位。

陈实是夏穗生的第一个研究生。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夏教授打破常规,列出一批追踪国际先进水平的题目供学生挑选,他认为“‘文革’已经打破了中国教育的常规,我们今天培养人才也须采用超常规的办法”。陈实经过一番思考,选择了器官移植中难度较大的《胰腺移植治疗晚期糖尿病》,夏穗生为之欣喜。

欣喜是因为,夏穗生清楚地知道,我国的胰腺移植研究尚未起步,欧美发达国家也只有屈指可数的机构处于小规模非公开研究阶段。况且由于晚期糖尿病人病情复杂而危重,胰腺移植技术的问题未能解决,以致比心和肝脏的移植还要差,国外不少专家对该研究因而“却步”。陈实敢于去填补我国医学的这项空白,难能可贵。因而夏老热情鼓励陈实“从零开始,创造自己的手术方法”。

其实当时,师徒二人手头几乎没有一份可供借鉴的资料。面对困难,夏穗生要求陈实从动物实验着手来积累胰腺移植的经验。200余次的动物实验,各种手术术式的比较、观察和分析,最终陈实总结了一整套供体和受体手术方法以及移植术后处理、功能测定、排斥反应诊断及预防、治疗措施,并终于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建立了狗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夏教授立即将这一成果推荐给《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发表,并在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上报告。我国胰腺移植终于起步了。

事实上,由夏穗生指导完成的科研课题数目难以统计,这些项目不少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更多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他总是将自己的研究目标与移植事业及病人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末,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排斥反应取得良好效果,但价格昂贵,国内无法应用。夏穗生就挑选一名博士生重点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两年后国产单克隆抗体用于临床。1992年,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成果证书。

器官保存是人体器官移植关键技术之一,选择一种理想的保存液对移植物及移植后的活力极为重要。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临床器官移植均采用进口的COLLINS(柯林斯)液,这种保存液保存移植物温度为摄氏1-4度,有效时间为48小时,且价格不菲。夏教授和技师顾相君决心研制一种自制的保存液代替之。经历了长达8年动物实验研究,自制的保存液1984年用于临床以来,效果证实优于进口液,保存温度提高至8度,保存时间48小时存活率100%,72小时存活率66.7%。同济医院用这种命名为WMO-1的保存液保存的尸体肾,先后移植给89例病人,全部恢复正常功能。只此一项,平均每个移植病人降低费用近万元,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供体远距离运送难题。

抗排斥药环孢素A长期被瑞士等发达国家产品所垄断,价格昂贵,一些需做移植的病人即使付得起手术费也承担不了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的费用。实验研制我国有自主产权的环孢素是夏穗生确立的目标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时机终于到来,福建微生物所一位研究员愿意将自己研究得到的相关菌株转让提供给华东制药有限公司进行国产环孢素研制,公司急着寻求实验与临床研究单位,夏穗生教授毫不犹豫承担下来,并指派两名教授和一名实验室主任具体操作。当这种代号为RPM的口服制剂进入正式的动物实验程序前,需要分成几种不同浓度,由人来分别实验其毒性。实验室的人员犹豫了,夏教授看在眼里,自己拿起一杯倒进嘴里,这一举动是无声的号召,大家不约而同端起药杯……两年后,我国第一个国产免疫抑制剂“赛斯平”诞生了,与国外产品同质,而价格只是其1/4,这一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湖北省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也因此,一个当年生产土霉素、庆大霉素的制药厂,发展成为有40亿资产的上市公司。

……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现在,夏穗生先生故去了,但在中国器官移植界,他依然是一面旗帜。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夏穗生 移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