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吃稻米、戴精美玉器……古良渚人的生活有多精致?
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良渚文化”可谓是近些天来的热词。近日,在故宫举办的“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又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展品之珍贵令人啧啧称奇。
人们不禁设想,能够制造出如此精美玉器的古良渚人,在当时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惬意生活:临水而居与精美玉器
良渚古城位于一个C字形的沼泽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良渚古城发现者之一刘斌介绍,城中心到周边山脉等距,体现古人“天地之中”的想法。
依山傍水的良渚古城,城市规划有点像明清北京城,分为皇城、内城、外郭城。内城面积约三平方千米,有四个故宫那么大。中心的皇城宫殿区就是贵族居住的地方,外围是工匠居住。
良渚古城水系发达,老百姓临水而居,木板制成的河岸考究漂亮,河岸两边分布着成排的房屋和临水码头。刘斌说,古良渚人会往河里倒垃圾,河道里发现了大量生活用品,比如陶器、骨器,加工残剩的玉料。
从这里也能看出良渚手工业的发达。那时,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良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佩戴玉器,玉可以做成头饰,像梳子、簪子等,不同的玉头饰象征不同身份、等级和地位。
比如男性专用头饰三叉形器,由三叉及中叉贯穿组成,中叉上方配伍玉管,类似于簪子形制,佩戴上可以显示出权力。玉还可以做成项饰,如管珠串、璜管串和成组圆牌串等。
“那个时候,良渚的老百姓也会佩戴一些玉器饰品,只不过可能相对而言,工艺没有那么精致。”刘斌说。
吃什么?稻米还有各种水产品
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古良渚人,吃什么?
水稻是食物之一。在良渚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大型稻谷贮藏遗迹、规模化的水稻田,还有复合犁耕农具等遗迹、遗物,比如石镰、石犁等。
良渚先民生活的太湖流域,原本就是水网密布的沼泽平原,水稻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长势多半不错,自然成了古良渚人的主要食物之一。所以,也有人称良渚人为“食稻之民”。
此外,从考古发现看,良渚文化遗址中常有陶、石质的网坠出土,以陶质为主,这些网坠一般用在渔网上;另外还有一种双翼式箭镞,在功能上比较接近鱼镖,有可能用于射鱼。
太湖流域很适合螺蚌鱼虾生长,舟楫、渔具出现得早且发达,这就有利于古良渚人进入水域捕捞水产品,和稻米结合起来,堪称餐桌绝配。刘斌说,之前的考古中也出土过蚌壳等物。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曾表示,古良渚人吃的品种比较多,除了稻子,植物类的发现有菱角、薏米、野猕猴桃、野葡萄、甜瓜、橡子、野柿子、莲藕莲子等等。肉类有各种鱼(黑鱼鲫鱼为主)、鳖、猪、獐子等三四十种。
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是勤劳的。他们种水稻,捕鱼虾,筑屋制陶,饲蚕养猪,在吃上面不仅不会饿着自己,还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麻织物是衣料 贵族还可能使用丝
说起史前人类,现代人脑海中多半会出现一副身披兽皮、头插羽毛的古人形象。但古良渚人的服饰已相当讲究,在御寒等实用功能之外,也是区分等级和身份的标志之一。
良渚文化遗址普遍出土有纺轮,纺轮多为陶质,少量石质,偶尔也有一些玉质的。浙江余杭反山遗址M23墓主为女性,墓中发现了3对织机构件的玉端饰,连结镶插的木杆已朽烂,遗痕长约35厘米。
有研究认为,这三对镶插端饰加工均较精细,外形虽不同,但相迭在一处,间距一致,其用途应是相同的。可能是纺织器具,似分别是卷布轴、机刀、分经器。
浙江余杭卞家山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盖纽上残留有麻布印痕,也可作为良渚人着“麻衣”的佐证。综合起来看,古良渚人的服装以麻织物为主,很可能已经使用苎麻作为衣料。
刘斌说,依据考古发现,当时身份高一点的贵族甚至还可能使用丝绸。
良渚古城的归途
无论是从玉器、食物还是服装方面,刘斌说,一系列考古成果都在告诉世人,古良渚人的生活在当时比较精致,农业、手工业都相当发达。
确实,古良渚人会用麻和丝编织衣裳,用黑陶做生活器皿,刘斌说,他们还使用纹饰精美的高级漆器,在良渚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过红漆杯子。
“大约距今4200年左右,良渚古城所在的杭州盆地发生过很大的洪水。”刘斌通过考古工作发现,这样一来,整个杭州盆地都被洪水淹没了,形成了有一米多厚的洪泛层,这个地区变得不适合人类生活,良渚古城从此就消失了。
他说,直到战国晚期到汉代这里才开始重新有人,这也是良渚古城能够得以完整保留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且,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良渚的玉琮最南在广东有发现,最北到达陕西延安,这也说明4000多年前的文明是互动交流的”。(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良渚 古良 玉器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