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复兴路上>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明孝陵申遗记

2019年09月17日 17:16 | 作者:付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翺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作为“文革”后培养的第一批考古学者,他一直战斗在考古第一线,并进行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工作。1997年起,他开始参与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并担任专家小组组长。他的讲述,告诉我们一个“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故事”。


贺云翺1

图为贺云翱。1997年起,他开始参与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并担任专家小组组长。更为重要的是,南京明孝陵考古和申报世界遗产的行动,也在学术研究方面建立了范本,成为“文化遗产学”研究的开端。

我一辈子从事考古工作,记忆中有许许多多印象深刻的事。其中,明孝陵考古发掘及随后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印象最为深刻。

那是1997年的五六月间,中山陵园管理局开始对明孝陵陵宫门(又称“文武方门”)进行修复工作。原来的陵宫门是清代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荃复建的,已经残破。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在这次修复之前,要对原有建筑遗存做考古清理,我就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

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东邻中山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作为“明清第一陵”,是中国帝陵制度的集大成者,其创造性地新设了方城、明楼、享殿、圜丘及长方形陵宫的制度,这种制度此后为明清两代皇帝所沿用,深刻地影响了北京明十三陵、以及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形制,奠定了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其实此前,关于陵宫门的修复工作已经有了通过论证的方案。当时的设计人员认为,陵宫门的五座门道皆为券顶门(上面为圆形)。但是,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忽然发现,实际情况是中间三道门确为券门,但东西两侧的掖门却是平顶式门(上面为方形)。这应该是明代礼制所决定的。

这个考古发现,让古建筑设计人员大吃一惊,赶紧跑回去修改图纸,而当时正在依照设计图纸烧造的琉璃瓦窑也立刻暂停。同时,有关明孝陵的考古发现经大众媒体公布后,立刻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兴趣,游客明显增多。在此后三四年时间里,我们开始陆续对明孝陵的东配殿、神厨、西配殿、具服殿、棂星门、下马坊、明东陵等地面建筑遗存进行考古发掘,也就是说,经过这次比较系统的考古工作,我们首次弄清了在历史上已湮灭的建筑在明孝陵陵宫内的具体位置、规模、结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及兴废过程等。

200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负责东亚世界遗产项目协调考察的英国考古学家亨利·克利尔博士在国家文物局郭旃先生陪同下来到南京,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我,负责为他进行讲解。当时,作为“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没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负责同志握着我的手说:“给你3个小时,讲成功了,咱们申遗就有希望了!”

3个小时,有问必答。亨利·克利尔博士最后握着我的手说:“感谢你,你今天讲的非常有意思!”当晚,在南京市政府的接待活动中,克利尔博士明确表示:南京明孝陵可以申报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申报是一项涉及面广、事关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随着申报工作的不断深入,我被任命为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小组的组长,负责学术研究及申报文本的撰写工作。从春末夏初到第二年的春节,我们从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系统剖析、研究、解读明孝陵,四易其稿,终于圆满完成文本编写,以及图表、照片、幻灯片、录像片的制作,以充分的论据证明了明孝陵具有“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的、最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

随后,明孝陵申报的中、英文两种文字的文本及录像、幻灯片等被递交到北京乃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山陵园管理局也完成了发掘考古遗迹的整修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确认等相关工作。

2003年7月3日晚上,法国巴黎召开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很多南京市民都在街头等待着消息,我没有下楼,一直等到夜里10点钟,当时实在太累太困了,我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忽然,窗外传来一阵又一阵震耳的鞭炮声,把我闹醒了。这时电话铃声也响起来,我心里想:“一定是成功了!”(口述/贺云翱   记录整理/付裕)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