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观察 精准观察

产业“棋”活 脱贫“果”丰

2019年10月17日 16:35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施佳丽

每亩400元的保底分红,再加每亩180元的二次分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的3万亩甘薯种植区让互利村23户贫困户自豪地宣布:我脱贫了!

“果树他们帮着种,种活以后树是我的,这坡梁旱地还给退耕还林补贴!”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西库伦图村村民张贵河说的坡梁旱地,如今已成了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年可实现产值7亿元。

这样的生动故事不断上演,汇成波澜壮阔的“脱贫答卷”:截至2018年底,我区57个贫困旗县已退出37个,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万人减至15.24万人。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全区各地“把脉点穴”,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趟出了一条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贫困户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政策先行——铺就脱贫“快车道”

寒露秋意浓,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的木耳大棚里种植户们心里却是暖意融融。

“共产党像太阳,党的政策暖心房……”阿尔本格勒镇珠日根嘎查农民王顺在采摘木耳之余编了一段顺口溜,他让爱人用手机录成视频后发在微信朋友圈,不一会儿就收获了许多父老乡亲的点赞和转发。

王顺的顺口溜是享受到扶贫政策后的有感而发,作为黑木耳产业的直接受益者,这几年来,王顺和妻子除了自己种植1万棒黑木耳,还在合作社里务工,每年靠这两项就能收入6万元以上,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我区紧紧抓住发展产业这个“牛鼻子”,立足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深入实施贫困地区产业提升工程,一系列“加强版”的举措不断推出。

——顶层设计更缜密。完善推动机制、运行机制、落实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等13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细化促进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的土地、金融、科技、交通等26条要素保障措施,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产业规划更明确。指导57个贫困旗县和14个贫困人口超过2000人的旗县编制了《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对57个贫困旗县投入农牧业产业资金140亿元以上,帮扶每个贫困嘎查村至少发展1项带动能力强的种养业。

——扶贫模式更创新。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种植业、养殖业、种养加结合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更多贫困户吸纳到产业链条当中,探索出龙头企业带动、直补到户、资产收益扶持、旅游产业带动、电商扶贫带动等5大扶贫模式。

政策先行,铺就脱贫“快车道”。我区围绕区域特色,采取“菜单式”、企业或合作社带动、资产收益等方式,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累计实施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1.9万个,覆盖贫困人口124.7万人次。

授人以渔——练就脱贫“真功夫”

“2017年,我家就靠这个棚种茄子挣了6万多。后来政府还免费给了一个棚,种了尖椒,由于种得晚,挣了1万多,效益比以前种大田强了好多倍。”赤峰市宁城县一肯中乡毛家窝铺村村民尹素艳从郁郁葱葱的茄子苗里抬起头,满足地笑了。

尹素艳家只有十几亩旱地,往年一年最多收入四五千元。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中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5年,她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当地政府在毛家窝铺村建了一个设施农业产业扶贫园区。政府给建了墙体和看护房,还拉了电、修了路。尹素艳跟老公一咬牙,贷了18万余元,搭建了钢架,铺上了塑料布、草帘子,上了卷帘机等等。两人起早贪黑地在温室里忙乎,效益很快显现出来了。

“贷那么多款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我心里想的是,政府给项目又教技术,只要愿意学、使劲干,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瘦弱的尹素艳话里透着一股倔强。

宁城县农牧局副局长于洪军表示,与其直接拿资金送给贫困户,还不如让他们掌握一门致富技术,这样才能持续稳定脱贫。看到效益好,现在村里不少人都种上了大棚蔬菜,光这一项就能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4成以上。

不止宁城县,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已成我区练就脱贫“真功夫”的广泛共识。

今年,针对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资金少、技术缺、规模小等难题,我区倾斜涉农资金140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优势特色产业,并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8175人,对贫困户加强产业发展指导,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产业造血——栽下脱贫“摇钱树”

“在咱村养鹅操心少致富快,养殖技术、找市场这些事儿,合作社全帮我们办妥了。”说起养鹅,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王爱召村贫困户李增弟滔滔不绝。

他口中的合作社是达拉特旗田野三兄弟种养专业合作社,王爱召村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引进鄂尔多斯晒旺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发展肉蛋鹅养殖,企业无偿提供雏鹅,并定期回收鹅肉和鹅蛋,党支部和合作社共同选择有家禽养殖经验的贫困户进行试养,走出了一条“借鹅下蛋”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产业扶贫可谓扶到了点上。2016至2018年,全区共脱贫68.3万人,其中通过产业扶持脱贫33.76万人,占总脱贫人口的49.4%。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拉格歹良种场村,贫困户用“三到村三到户”50万元的扶贫资金入股肉羊养殖合作社,每年每户保底分红1200元,合作社利润可达17%以上,另外还有二次分红,贫困户坐在家里就把收益拿;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24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顺利并网发电,年产值可达2500万元,将保障锡林郭勒盟94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每户稳定收入3000元;

在赤峰市敖汉旗,敖汉小米、野生沙棘汁、草原羊肉等特色农林牧副产品插上了电商的翅膀,远销国内外,成功实现特色资源的效益转化,闯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脱贫新路……

产业造血,为贫困户打造了“聚宝盆”,栽下了“摇钱树”。真金白银的获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让奋力改变贫困面貌的困难群众,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关键词:产业“棋”活 脱贫“果”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