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禁止网络暴力 给网友戴上“紧箍咒”

2019年12月24日 16:47 | 作者:江德斌 |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根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12月22日北京青年报)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已经高度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领域,线上线下正在加速融合,网络化生存已成为现实,日常工作、生活已然离不开网络。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移动互联网时代上网更加方便,可也衍生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言论的网络暴力,已成为弥漫在互联网空间的恶之花。

在电影《搜索》中,女主因在公交车上没有让座,被网友录下视频发到网上,一场网络暴力由此开始,网友毫不留情的对女主进行抨击和谩骂,部分媒体大肆渲染、追踪报道,各种夸张、臆测、P图、流言蜚语等不断传播,最终令女主不堪重负而自杀。这种网络暴力场景并非杜撰,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上演,“键盘侠”躲在屏幕的背后,肆无忌惮地抨击明星、名人,乃至普通人,不时有人因网络暴力而出现精神崩溃,甚至于自残、自杀。

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部分网友在对社会事件、当事人发表看法时,采取了不理性的恶意攻击态度。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超出正常评论范围,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特点,不但对当事人采取人身攻击、恶意诋毁、造谣,还将伤害行为转移到现实社会——通过“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隐私公之于众,严重侵害当事人权益,已然触犯相关法律法规。

在网民的年龄构成中,年轻人占了很大比例,也是遭遇网络暴力的重灾区。中国社科院主办的2019年《社会蓝皮书》报告显示,近三成青少年曾遭遇过网络暴力辱骂,最主要场景是社交软件、网络社区、短视频和新闻等,这也是目前网民使用得最多的应用。网络暴力已然无处不在,没有人可以无视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对网友特别是未成年人可以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如果不加以规范、整治的话,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这是对当下泛滥成灾的网络暴力发布禁令,也给网友戴上了“紧箍咒”,需要谨言慎行不得触犯法律,不能再肆意妄为恶意攻击他人。

网络赋予每个人平等的发言机会,让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友在发言之时,应遵守法律、社会道德,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平台作为管理者,也要履行管理职责,对网络暴力“说不”,主动将暴力者驱逐出去,以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干净的网络空间。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网络 暴力 网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