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熊志:拿吴花燕当募捐工具,何异于吃人血馒头
作者:熊 志
据媒体报道,2020年1月13日,贵州女大学生吴花燕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吴花燕去世次日,有关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旗下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为吴花燕“募款百万仅拨2万”的质疑随之而来。
身高只有1.35米,体重43斤,父母双亡,省吃俭用给弟弟治病,自己也身患重病。去年10月经媒体报道后,吴花燕的遭遇引发广泛关注,各路慈善力量纷纷介入,像“9958”就筹得善款百万元。像暖流一样交汇的善心,一度让外界对吴花燕的命运抱以期望。
吴花燕最终还是未能战胜病魔,这样的结局让人痛惜。但媒体对围绕吴花燕的慈善捐赠乱象的报道,让故事变得光怪陆离,在舆论层面激发了强烈的愤怒情绪——比如“9958”在筹款百万的前提下,实际只拨款2万到家属手上;有自媒体在吴花燕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护燕行动”之名筹款45万元,并宣称亲自交给吴花燕,但吴花燕及家属并没收到钱。
对此,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回应称,吴花燕及家属提出,将余下款项预留至手术和康复治疗再使用,但一直未达到手术条件,所以余下善款未能拨付至医院。
这一说法依旧站不住脚。首先,日常治疗难道不需要花钱?没有达到手术条件,不意味着机构可以滞留受益人是吴花燕的善款。再者,舆论质疑的焦点,还包括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发布筹款项目、对吴花燕的信息描述失实、没有按规定进行信息公示等。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最新声明,完全避开了这些问题,可谓是顾左右而言他。
吴花燕在生前遭遇的种种魔幻细节,让社会善心大打折扣,也让慈善领域的运作不规范彻底显露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混乱,远远不只体现在有募捐资格公益机构层面。像报道提到的自媒体账号,就拿吴花燕作为募捐的幌子筹款,至今筹得的45万元仍然下落不明。
在这场打着慈善之名的闹剧中,我们看到的吴花燕,似乎不是一个亟待援助的弱者和被公众爱心小心翼翼呵护的病患,更像是一个工具,一个具有流量效果的招牌,用来满足运作失范的公益机构和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种种私心。
尽管《慈善法》明文规定,“应当尊重和维护募捐对象的合法权益,保障募捐对象的知情权,不得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但那些募捐者,不管吴花燕及其家属是否知情,蛮横地以吴花燕的名义运作起来,并用一种夸张和渲染的失真描述去谋求更可观的捐赠成果。而后续我们也看到了——捐来的钱最终并没有到吴花燕手上。
这种假惺惺的慈善,非但没有让吴花燕摆脱病魔,反而让她倍感内疚。对于那些“并非完全准确和真实”的信息,吴花燕和资助她的老师说道,“我并不开心,每一张报道发出去我的心口像压着千斤重的石头一样使我喘不过气来……”对比募捐者的私心,这何尝不是种让围观者同样“喘不过气来”的天真和善良?
慈善本该是最纯净的领域,容不下任何利益的染指和私心的亵渎。因此,有批评者用“人血馒头”,来批判消费悲剧的慈善乱象,这不算是一种过分的形容。从不久前的春蕾计划争议,到吴花燕离开所牵连出来的种种不堪,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公益慈善为何屡屡走向聚拢善心、扶贫济弱的反面?
显然,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目前的回应,解答不了此疑问,要告慰吴花燕,就得彻查背后的所有违规之处。同时跳出来看,吴花燕之死带出的种种乱象,也意味着慈善领域需要展开系统的自省和纠偏,让慈善捐赠真正有公益该有的样子。(熊 志)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吴花燕 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