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聚视频 特别策划 委员会客厅 微光 微光 欣视角 主播一分钟

首页>视 频>原创

政协会上热聊村里的事儿,他们“反映”了不少问题......

2020年09月21日 17:0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18日在京召开“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专题协商会。本次专题协商会采取现场会议和视频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举行,100余位全国和地方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等在全国政协机关主会场和安徽、湖南、贵州分会场参加会议,21位委员、专家和基层代表在会上发言,近70位委员通过移动履职平台发表意见。

1

全国政协18日在京召开“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并讲话。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齐波 摄

青年服务、农家书屋、安康大集……

热聊村里那些事儿

委员、专家为何提到这些话题?

戳视频

一起来“会场”看个究竟吧!

丁元竹: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

乡村振兴和提高农民素质密切相关。乡村要发展,就需要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帮助其适应新的产业、新的生产方式,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文化建设”。

在安徽农村调研时,我们发现当地有村庄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种植管理,但接下来如果没有人才继续回流,带动乡亲们学习新技能,当地农业再升级发展将面临难题。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的,还有农村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村民对当地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产业化利用意识不强,无疑是错过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建议:一要明确政府在乡村非遗文化产业化中的作用,包括非遗文化分类认定、培养专业人才、提供资金支持等,完善政府支持乡村的制度架构,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二要通过“青年服务活动”的方式,鼓励年轻一代参与乡村振兴,同时消化今年新增就业压力。补足相应文化服务项目的人才短板,让应届毕业生和其他青年在服务期内发挥骨干作用。


刘家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北京鼎力嘉诚影业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文化建设既扶”智”,也扶“志”。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安康大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曾到陕西安康进行创作拍摄,在任务快结束的时候,有一场戏名为《安康大集》,就是当地农民参加集市,在节日里推销他们的农副产品。拍摄当天,农民们热情高涨,积极配合,超乎预期地完成了视频拍摄,也达到了为当地农副产品做宣传的效果。最后这次实地拍摄对当地的人心和经济建设的推动产生了积极作用,当地政府决定每年7月28号都在拍摄地开展一些大集活动,把“安康大集”打造成一个品牌延续下去。

我认为,好的文艺作品,好内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扶贫扶智、实现乡村振兴的工作当中,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非常关键,文艺创作还大有可为。面对三农题材文艺创作中发现的问题,比如扶贫干部脱身难、贫困群众只想“坐享其成”等等,文艺创作应坚持把激励人心,促进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的互相理解、支持与合作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努力脱贫

汪洋主席提到看待乡村振兴要有大的“历史观”。放眼国际交流,乡村文化要繁荣,我们的文化一定不能闭塞,一定是双循环的。文化要满足国内的观众,同时还要打通国内国际的关系,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郭媛媛: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虽然乡村建设在生态建设、人文建设方面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但就目前乡村整体现状来说,问题依然普遍:有时候“电影戏曲下乡”未必是农民想要的,乡村振兴的很多建设,农民个人理解未必比上级和社会组织深刻。探究其中原因,会发现“空心化”状态下,年纪大的农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对外界的关心自然不足。

建议现在更多的是实城乡一体化融合建设。未来老人和儿童该如何顺利纳进乡村文化建设当中?还需继续进行分析研究。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魂”,文化也是一种“环境”。我个人同时比较关注乡村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问题。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一方面应发挥制度性的作用,因为从发挥主流价值的重要意义来讲,应从制度保障的高度出发加强建设;另一个方面,要有组织性的建设,包括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开发、形成生产力等方面,产业性的资源需要社会予以更多的组织化,从而进行旅游文化的再提升,再开发等;还有一方面是“生活化”的问题,如何把红色文化变成红色旅游的有效资源,让大家更亲和地去主动接受它,这是未来红色文旅资源保护、开发当中应该尽快补齐的“短板”。

 

李国新: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目前,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0版即将发布,抓住地方性实施标准调整的契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优化也应该被充分考虑。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面向乡村的文化服务项目、数量指标、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提几点建议:

一是农村公共阅读。不少农家书屋建设遭遇了设施“孤岛运行”,藏书“千村一面”的问题。对此,可以将农家书屋纳入县域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或者纳入县级新华书店基层流通体系,让设施运转起来,有人管,提升服务品质。二是送戏下乡。戏曲传播正能量在农村基础深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文化传承功能。为推动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品质化、普及化,可以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同时扶持农民自己的创作和演出,“送戏”不如调动起农民“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的内生动力,增强其文化生活的参与性和获得感。三是农村电影放映。在农村普遍都是露天放映 ,应大力推动基层村镇数字影厅建设,提升农民观影环境的品质。

乡村振兴要靠“文化”铸魂。一方面它能摆正“人心”,带来乡风文明;另一方面文化元素做得好,乡村文旅融合也将获得极具吸引力的嵌入式核心,摆脱单一化发展的路子。


记者:张佳琪 赖仁杰

视频:赖仁杰

编辑:赖仁杰

关键词:文化 乡村 农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