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聚焦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劳动教育赋能

2021年04月28日 09:17  |  作者:张惠娟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将课堂搬到稻田,让学生在实际场地中体验劳动带来的收获。

校园里的采摘节

本报记者 张惠娟

为了探讨在新时代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为劳动教育赋能,从而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在今年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建设项目组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召开了主题为“文化育德、劳动修身”研讨会。


通过课程“文化育德、劳动修身”

4月21日,在北京市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化育德、劳动修身”实践研讨会上,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的10位教师围绕二十四节气与英语、清平乐·村居、故宫博物院、瓦当上的文字、芒种——障碍跑优秀、用水计量时间、争当劳动小能手等主题,展示了学校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探索成果。

2020年12月,学校正式开启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劳动教育的研究,并参加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优先关注课题“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在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学校整合了课程资源,分析了低、中、高不同年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等现状,初步构建了主题引领下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以综合课程的形式,融合不同类型的学科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发展顺序作为主线,形成了从简单到复杂主题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群。”研讨会上,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校长马守凤系统介绍了学校在课程群构建下的“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经验。

马守凤介绍,学校生态园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节气与农耕的知识,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同时助力学校的实践课程更好地实施,孩子们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观察生活、感悟文化。

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开发了实践课程。“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形成劳动教育规范。”马守凤告诉记者,去年秋天,师生们走进三元农业科技园播种菠菜、采摘白菜、收割稻子,用稻穗和花朵进行艺术创作……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研学课程,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文化、体验劳动。

“让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文化扎根师生的心中,让劳动培养学生的品德。”在师生高涨的参与热情中,马守凤也看到了“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对师生的发展成长带来的变化,她欣喜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为师生的劳动教育赋能。在课程的推进中,使教师从学科人变成文化人;孩子们也在参与中实现了文化润心、劳动修德。”

劳动教育,要顶层设计协同推进

劳动教育如何推进,才能有趣、有效?在专家们看来,劲松分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探索实践,在一定层面上形成了北京推进劳动教育的经验。

“劲松分校的探索,不仅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加强了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基础性学科的联系,还将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有机融合,符合现代社会对于综合性知识的需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群表示,学校通过将各类劳动知识和技能模块化和主题化,有效将劳动课程与不同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深化主题认知,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劲松分校劳动教育课程群的构建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核心,展示了北京市劳动教育课程整合性、综合发展的特点。”在李群看来,劳动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属性,其课程建构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课程目标应以提升能力为导向,课程内容应以培养劳动价值观为主,只有将学生从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实践、主动发展,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而此次研讨活动,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重要的意义在于以劳养德、以劳育才、以劳修身,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李群说。

“学校在设计劳动课程实施时,应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双重功能,帮助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基于劲松分校的课程展示及理念解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也指出学校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以此进一步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

“北京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创新实施之路已初见成效。”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北师大资深教授裴娣娜充分肯定了课题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她期待学校在接下来的探索中,尝试引入“项目式”学习方式,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如食品制作、种植体验、方案设计等,积极融合不同类型的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体验,积累劳动经验,形成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首都教育面临着更高层次的公平、优质与均衡的需求,正在朝着‘优化存量、改进增量,政府主导、市场协同,合作供给、责任分担’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有足够专业的与劳动相关的课程支撑,才能避免劳动教育融入的欠缺。”专家们表示,劲松分校的课程实践探索,为北京市推进劳动教育带来启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特质研发劳动教育课程,通过课程的融合与拓展形成劳动教育体系。在劳动教育体系结构方面专家特别指出,除课程体系之外,根据劳动教育自身特点,这个体系还应该包含跨场域(学校、社会、家庭)的活动体系和实践(劳动参与、职业体验、公益服务)体系,实现劳动教育“学校—家庭—基地—社会”全域覆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课程 劳动教育 劳动 学校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