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对话 评论 产业 星语

首页>影视>产业

中国电影在疫情后复苏的经验、价值与启示

2021年05月24日 11:22  |  来源:中国电影报
分享到: 

◎疫情后中国电影快速复苏的深层原因分析

疫情暴发后,面对极度困难的形势,电影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多措并举、共渡难关,并随着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而快速复苏,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市场、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

1、 党和国家及时推出正确抗疫政策,集中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制度优势。

疫情暴发后,在党中央的正确坚强领导下,举国合力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为电影行业复苏营造良好环境。电影行业主管部门大力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纾解行业痛点,政策制定与执行在艰难中探索前行。有研究结果表明电影业受损程度排名在所有产业中居第8位。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累计共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从2020年5月12-13日密集出台的3份支持电影行业复苏的文件来看,可以说电影获得了其它文化事业产业门类无可比拟的重视。这一方面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电影工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也表明电影是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和文化娱乐门类,其复苏和健康发展牵动亿万观众的民心安定。

2、 中国电影人服从大局、团结一心,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集体优势。

全国一盘棋,集体办大事。面对全民抗疫大局,在各级电影管理部门领导下,广大电影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全行业全力开展抗疫宣传,积极做好复工复产各项准备工作,耐心等待。在复工复产期间,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的《金刚川》、《最可爱的人》等影片,充分体现了电影人的良好精神风貌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疫情期间,的确局部出现了人才离场的困境。但行业复业后,随着剧组陆续开机,电影制作类人才快速“归队”。影院复业后,随着大片上映观众回流,一些暂时流失到其他行业的人才也陆续回岗,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并未减弱。复工后行业协会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各种形式把脉行业纾解痛点,组织了多场研讨、影展、论坛等活动,将影人、影企紧密团结在一起,群策群力,促进行业快速复苏。尤其是2021年春节期间,响应党和政府就地过年的号召,广大电影人识大局、顾大体,为市场奉献了多部制作精良、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精品力作,广大观众报以热情的回应,走进影院约亲会友,爆发了7天近80亿的观影高潮,把疫情后的电影市场推向历史新高度,极大提振了行业信心。

3、 电影产业化改革打下的坚实物质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经历了从2003年以来的短短18年时间,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影业在党和国家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开放市场,解放生产力,不断探索新模式新经验,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截至疫情前的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从10亿升至突破600亿元大关,银幕建设逼近8万块,观影人次达到人均1.7次。中国电影市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拥有最大的观影人群,中国电影年票房产量位居世界第二。这个成绩内在证明了电影行业通过产业化改革苦练内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成功。疫情后电影市场恢复好于预期、快于预期,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潜力大、能力强、后劲足,未来仍然可期。

4、 电影事业坚持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优势。

内容是电影观众的“刚需”,只有用优质的电影产品,才能真正拉动市场。在疫情后上映尤其是初期上映的影片,国产片唱了绝对主角。票房数据向我们有力证明,中国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赢得了观众用行动支持。2020年,国产优质影片在市场恢复期承担着“四梁八柱”的作用。票房前十的影片合计取得了121.567亿元票房,占全年票房的59.5%,且排名前七位影片均是复工复市后上映的。其中,《八佰》、《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金刚川》、《夺冠》等排名前五。此外,现实题材的市场契合度不断提高。既有《一点就到家》、《沐浴之王》等中小成本现实题材,也有《一秒钟》、《气球》、《第一次的离别》等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电影 中国 疫情 行业 市场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