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保持饥饿感

——中国经济2021下半学期“难度加码”如何应对?

2021年07月20日 10:27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启常态化进程,进入全面复苏关键期。在这一时期,经济领域任何一个角度切进去,都可以看到一串来之不易的成绩,上半年GDP增速12.7%,就是其中可圈可点的成绩之一。

欣慰之余,中国经济学家向来秉持“哀兵必胜”式逻辑,他们有的娓娓道来,有的一针见血,目标却很一致——提示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保持清醒,保持定力,保持“饥饿”。

捋顺分配与需求的关系

“有什么样分配结构,就有什么样的需求结构;有什么样的需求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供给结构。”这不是绕口令,而是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谈及畅通经济循环时,强调的按系统原则做好供给、需求、分配的工作。

如果不强调系统原则,我们会误入哪些迷津?

在杨伟民看来,要防止用净出口的静态贡献率来衡量外循环的地位。国内市场也不是孤立的,没有进口,我们自己的资源禀赋支撑不了100万亿元的GDP和14亿人的美好生活。

在杨伟民看来,分配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如何呢?

“我国内需中投资占比高,消费中居民消费占比降低、政府消费占比提高,必然会形成投资型产业和政府消费型产业增长快、比重大,居民消费型产业增长慢、比重小的格局。背后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占比偏低、政府和企业收入占比偏高。要增加居民收入占比,就要减少政府和企业收入占比。而要减少政府收入占比,就要减轻地方增收压力,就要管控公共管理人员的增加。”杨伟民同时强调,应当实行金融和房地产“让利于实体经济”“让利于民”政策。

两对矛盾和一种定力

在经济领域,有两对矛盾长期存在: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黑天鹅、灰犀牛以及蝴蝶常伴左右;各区域领域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性,十个手指不一边齐,绝对均等“绝对”是个伪命题。

当前,这两对矛盾是如何体现的?

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的话说:全球宏观政策空间收窄,资产价格上涨远超实体经济复苏,国际金融风险上扬;内需恢复仍不充分,供需结构仍不平衡,使得经济复苏的动力在边际上出现弱化势头。

我们该怎么办?

刘伟建议:对内,保持相对宽松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要考虑超常规政策退出后,常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拳要及时填补政策力量下滑的空缺;对外,要高度警惕美联储“加息缩表”信号有可能引发的国际风波;对区域,要全面重塑南北经济格局;对产业,保持制造业比重处于合理水平。

保持制造业比重,就要稳住制造业投资。数据证实,目前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得很不错。今年1-6月,我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高于全部投资6.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0%,比1-5月加快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14.6%。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稳定恢复发展,制造业投资正在回暖。

而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看来,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内生增长动力其实是有所减弱的,佐证有四:制造业投资增速连下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32.1%稳步下降至2020年的26.2%;接着是制造业市场主体规模逐年下降,2017—2019年,我国新注册制造业市场主体由52.5万家降至47.2万家;再有就是疫后复工复产过程中,制造业投资落后于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的增长;另外,制造业投资扩张动力也出现了分化。

制造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自不必说。而投资能力和意愿,前者取决于有没有钱、盈利模式赚没赚到钱,后者则取决于多维度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要拉动制造业投资,肖钢认为,要多措并举为制造业企业降低综合成本,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除了行业自身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参与国际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提高中高端供给能力。

“金融机构也要跟紧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脚步,因业施策,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制造业的服务水平。”肖钢这样说。

两个很热的话题值得讨论

金融服务的脚步加快是好事,但如果有人故意“挖坑”,社会信用也会跟着“栽跟头”。

企业借完贷款就宣告破产?案例有之。

企业破产重组对普通债权的清偿率过低?案例有之。

但国家政策显然有倾向,希望通过债权重组,让企业不破产,债权不打折,以时间换空间,守得云开见月明。

“债权重组不是所有面临破产的企业都适合。”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认为,对于资不抵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僵尸企业”,该出清还是出清为好;对于经权威评估确认资产大于负债、主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好发展前景,但经营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有条件实施协议重组的,则尽量实施协议重组。而对于协议重组,建议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采用以“尽职免责”为核心的相对宽松政策,共同有效推进债务重组。

“总的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是有支持力度的,房地产这个行业不仅体量大,还可以带动十几个其他产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一定要控制住价格,对于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应该因城施策,让其尽快回到正常轨道上来。”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房天下董事长莫天全这样表示。

在莫天全看来,从房地产投资与销售两方面数据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恢复到疫情之前的发展水平,总体形势是不错的。

“虽然价格方面我们没有看到直接数据,但通过销售额与销售面积来计算,能算出来房价还是在上涨的,涨幅在可控范围内。而从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情况看,东部发展相对平稳,中西部经济发展在提速,发展较慢的还是东北地区,因此在平衡经济发展方面,建议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价格因素也要引起重视,东部地区房住不炒压力持续存在。”莫天全这样说。

新规则清单与新业务“蓝海”

今年初“新疆棉花”事件,不仅令业界人士高度关注,也对我国纺织行业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全国政协常委葛红林看来,产生作用的是所谓的国际规则。

“目前,西方某些国家主导的‘负责任供应链’‘负责任采购’等‘负责任商业行为规则’正越演越烈,不断成为软性标准融入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并演变为新的贸易壁垒,有的还成了长臂管辖。这些规则大多由西方某些国家制定和主导,并掌控了相应的审核机构。审核通过与否,决定着中方企业能否进入到欧美下游企业的供应商名单。由此,我国企业为了市场被迫接受规则审核,但这种所谓的审核,内容有可能涉及企业矿产资源、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供销渠道、未来发展等诸多商业秘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产业、经济、国家等带来安全风险。”

问题棘手,我们应如何应对?

“抓紧梳理对我国产业发展不利的国际规则,形成清单,应对化解。”这是葛红林的一个建议,而他的另一个递进建议则是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大与国际组织、国际咨询机构的合作,主动参与国际行业规则制定,提升规则话语权,以此对冲国外机构以审核之名,行过度审核之实。

对外,企业需要了解更多游戏规则;对内,国家政策推动之下,很多新业务产生,对于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的保险业来说,工作任务也变得更多。

“下半年我们业务有几个发力点。”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王滨介绍,“健康险+医疗健康服务”“养老金融产品+养老养生服务”“责任保险+社会治理服务”与“三农保险+普惠金融服务”这四对组合业务,值得从业者下大功夫推动。

“从行业转型角度说,还有很多‘蓝海’等待着我们去开拓。”王滨指的“蓝海”,是包括国家安全生产法新修订、银保监会监管指导意见、财政部等三部委扩大农业完全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等一系列利好文件出台,为保险业展业提供的新思路,未来,在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各类责任保险以及“三农”保险等业务领域,将有利于保险行业进一步打开新局面。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经济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