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黔北茶乡绘就美丽新画卷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两宜”“两富”的故事

2021年09月09日 14:51  |  作者:肖林林 刘久锋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哎——远方的朋友,欢迎你到茶乡来,这里的田园风光好,四季如春人人爱……”随着一首欢快歌曲,记者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这里是久负盛名的茶乡,贵州美丽乡村。

湄潭,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无论你行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还是驾车穿梭于城镇的柏油路间,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乡村画卷,萦绕耳畔的都是幸福的欢声笑语。

  

住公园里的家,山水间拥有最美的安乐窝


在湄潭县洗马镇潘家寨村,初秋柔和的夕阳横卧在不远处的群山上,给村道旁成片的田野、茶园和蜿蜒的河流镀上一层金色,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点缀其中,构成一幅灵动自然的美丽画卷。

“以前的潘家寨路难走、水难挑、卫生差,自从政府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以后,水电通了、卫生好了、庭院整洁了,平整宽敞的进寨路、串户路也通到每家每户了,大家的居住环境改善了、生产生活方便了,大家住得也舒心了!”正在广场散步的村民田维松说。

“在村里面的引导下,每家每户建房时都保持了‘黔北民居’七要素,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另一位村民接着说。

据了解,在国家项目及各级财政支持下,潘家寨村近年来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工程,先后对全村主干道和巷道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让整村环境焕然一新。现在的潘家寨村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有1300平方米广场及公共图书阅览室、农耕博物馆、电影院等,并完善了村级便民服务大厅,不仅为群众提供基本服务,还联合水务供电等部门为群众提供代缴水费电费等特色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年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这是曾经流传在鱼泉街道偏岩塘的一段顺口溜。”偏岩塘党支部书记杨成益说,“偏岩塘是湄潭母亲河重要的桃花江河段所在地,以前一进寨口,猪粪牛屎味扑鼻而来,蚊虫满天飞,污水遍坡流,房前屋后断壁残垣、破败不堪。清澈见底的桃花江也曾因生态环境受破坏,面临垃圾成堆、河水变黑、水生物减少等诸多问题。”

落后的面貌亟须改变。在征集群众意见基础上,村“两委”以“一图一表一说明”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和整治,将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一绘制在一张村庄建设规划图上,实现多规合为一图;把涉及绿化工程、垃圾污水治理、道路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项目罗列在表上,实现多规合为一表;以规划图、项目表为依据,通过制作居民点建设要点说明书,接受群众监督,推进项目落地。

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偏岩塘不搞大拆大建,遵循村庄原始风貌,通过“七改(水电路房厨厕圈)一增(绿色)两处理(污水、垃圾)”完善功能,并充分利用破碎的陶瓷罐、废弃木材、河底清淤出的鹅卵石、拆除危房所剩砖瓦等废旧物品改善环境,为垃圾分类收集、污水集中处理的空间格局创造了条件。

现在的偏岩塘,铺了柏油路,通了公交车,有了体育场、卫生室、幼儿园、茶吧、书吧、消防站,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湄潭县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彭德亚介绍:“近年来,湄潭先后投入资金30多亿元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以‘七改一增两处理’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以前我们住在‘穷山沟’里,现在啊,我们是住在公园里。”杨成益自豪地说。

  

荷包鼓起来了,家门口遍布致富的聚宝盆


“原来种点薄田,靠天吃饭,一年下来也攒不到几个钱,现在在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产业园区——水湄花谷务工,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不仅腰包鼓了,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小孩。”59岁的唐书军,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两年有了稳定的务工收入,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潘家寨除了‘颜值高’以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就业近’。”潘家寨村党总支书记张维林介绍,“潘家寨村调整产业结构,招商引资建设了水湄花谷园区,发展观赏类花卉苗木栽培产业,为群众提供了园艺、栽种、搬运、安保、保洁等多类型岗位,并通过技能培训将农民转变成园区专业技术人员,园区每年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400人次,年均支付务工费500万元,我们这里人均就业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

“就业是民生之基,收入是民生之本。只有稳住就业铁饭碗,才能稳住群众的心,有了产业支撑和就业吸纳,才留得住人,乡村才会有生气和活力。”洗马镇党委书记李耀东说。

在这里,家家户户还有一片绿绿的茶园。茶园连着茶园,绿水连着青山,金山连着银山。

“我家有5亩茶园,全部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这次分红3120元。”领到红利的茶农邓长有高兴地说。

从2019年9月开始,洗马镇团结村合作社开始与贵州耕田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欧标茶园”。农户以茶园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入股合作社,年终享受分红。公司统一管理茶园,以高出市场价每斤1到3元的价格原地收购茶青,茶青买卖自主权由农户所有。

“自从我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耕田公司合作以来,为茶农分红金额已达45万元。”团结村党总支书记刘霞告诉记者,“欧标茶园建设有效促进了茶产业转型升级,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东,多渠道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偏岩塘到县城只有5分钟车程,便捷的交通优势让这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不二之选。

57户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在幽静的仙谷山下错落有致,众多乡间民宿带着清新的格调、文艺范儿,吸引着游客争相前往。尤其是外地游客,不吝重金争相预订高端民宿,有人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甚至整个夏天在此避暑纳凉。

“最忙时一天有25桌左右的订餐,住宿客人最多时可以达到每天100余人。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一家名为“河畔人家”的农家乐老板告诉记者,现在一年的毛收入有20万元左右,已经不出去打工快十年了,就在家挣钱,一家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这个地方的确让人流连忘返,风光好、饭菜好,光辣子鸡就有17种炒法,太诱人了。”来自重庆的游客田云喜不自胜。

发展富民产业,让村民们不再背井离乡、东奔西走,而是在家门口与家人一起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

  

有活动有管家,心里面充满生活的自豪感


“有了稳定的家门口就业,还得要持续增收,让日子过得更红火,并且生活要有尊严、有意义、有满足感。”鱼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守东介绍。

“你看,那些举着党旗,穿着红马褂,正在清理河道垃圾的就是我们湄潭有名的‘寨管家’!”陈守东说,“‘寨管家’,就是党组织领导下,村民自己推选的,由听党话、跟党走、威望高、能力强的模范表率组成的村民自治组织。他们在宣传发动、环境卫生、公益事业、综合治理等方面,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服务,让党的声音直达群众心灵、直通村情民意、直办民事民议,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结合法治与德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稳定格局,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城里有的这里都有,城里没有的这里也有,所以才会有——“走!到湄潭当农民去!”这句流传颇广的广告语。

“乡村宜居宜业相得益彰,农民富裕富足相辅相成。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有体面、有尊严、有奔头的新农村、新农民已成为湄潭县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一曲物质丰荷包鼓、内心足精神实的幸福乐章正在黔北大地奏响。”湄潭县委组织部部长程阳说道。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群众 美丽 乡村 茶园 茶乡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