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个别违规导致集体“受伤” 产业升级呼唤消费“回头”

为大菱鲆“鸣不平” 为“多宝鱼”正正名

2021年11月02日 14:31  |  作者:吕兵兵 赵炜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说起大菱鲆,你可能没听过,但提到它的另一个名字——“多宝鱼”,想必就有所耳闻了。事实上,大菱鲆是我国消费者的“老朋友”,也是国际公认的不可多得的海水鱼类养殖良种,从跨国引入到风靡千家万户,它已在我国市场历经起伏近30年。

199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院士雷霁霖从英国引入大菱鲆这一低温经济鱼种,因其肉质鲜嫩、耐低温、适合工厂化养殖而迅速推广,加之精明的广东商人按照英文名“Turbot”将该鱼译为“多宝鱼”,取多宝多福、平平安安、年年有余之意,讨彩的名字让它很快走俏。在高效益的驱动下,大菱鲆产业在养殖和市场流通环节出现无序扩张,2006、2015年先后曝出“药物残留”事件,“多宝鱼”产业遭受重创。

在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的形势下,这条曾为养殖户带来可观财富的“多宝鱼”,如今现状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大菱鲆养殖的发源地、种苗繁育和养殖大省山东,实地探访多家企业和养殖户,采访水科院黄海所专家和山东省渔业系统内多位人士,发现随着养殖管理水平提高和产品质量监管跟上,大菱鲆质量已得到全方位保障,产业转型升级动能强劲,市场开发再次迎来重大机遇。

  

大菱鲆有“几宝”?


据多位业内人士介绍,大菱鲆至少有“三宝”——养殖起步早、门槛低、产品品质好。

国内大菱鲆养殖起步有多早?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马爱军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1992年成功实施“跨洋引种”,1999年实现产业化推广。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打破了北方沿海只能季节性海水养殖的瓶颈,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浪潮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了连续育苗、连续养殖、产品均衡上市的工业化生产格局,大菱鲆因此被誉为“当代最成功的引种范例之一”。

大菱鲆有多好养?“两口子在海边挖个坑,用地下过滤的深井海水就能养。”威海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菱鲆具备耐低温低氧、病害少、生长快、好运输的特点,但这也成为产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独特的生物性状使其成为北方地区难得的养殖良种;另一方面,“好养活”也导致产业发展一哄而上,小户散户多,增加了规范化管理的难度。

大菱鲆有多好吃?“这么说吧,咱这儿做一锅胶东乱炖,老乡肯定都抢多宝鱼吃。”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宗诚说得实在。据其介绍,大菱鲆肉质鲜嫩、胶质丰富、鱼刺少、适用多种烹调方法,一经推出就备受市场青睐。宋宗诚回忆:“多宝鱼是被市场需求证明过的,火爆时几乎是所有中高档酒店的必需品,价格曾一度高达两三百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据悉,巅峰时我国大菱鲆年养殖量高达12万吨,一度占到世界养殖总量的90%以上。目前,尽管产业接连遭重创,但该鱼种凭借自身优良品质和工业化规模养殖潜质,仍居我国鲆鲽类重要养殖品种,年养殖量6万-8万吨左右。

  

“药残事件”啥影响?


2006年和2015年,在上海、济南先后曝出的大菱鲆“药物残留事件”,为产业的无序扩张敲响了警钟,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误伤了一大批养殖户和养殖企业。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敬东介绍,大菱鲆是该省水产养殖主导品种之一,对壮大渔业产业、带动渔民增收和丰富消费者餐桌意义重大。2006年“药残事件”发生后,大菱鲆销量、价格双双腰斩,大量产品滞销,直接经济损失超20亿元。2015年,正在走向复苏的大菱鲆产业再度检出药残超标后,网络上一度引发“毒鱼”“致癌鱼”等恶意炒作,发生养殖户集体呼吁澄清“网络谣言”的事件。

据了解,大菱鲆两次药残超标事件,主要是硝基呋喃超标,违规用药用于治疗进食过多引起的肠胃疾病,与“毒鱼”“致癌鱼”相去甚远。“不能否认有个别散户在养殖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但个体行为不能代表整个产业。而且,药残事件发生后不少媒体不负责任夸大事实,影响恶劣。有段时间,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向恶意炒作的媒体发律师函。”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大菱鲆分会会长雷东说。

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副站长李鲁晶坦言:“我们不能因为一次药残超标,就把一个产业‘一棍子打死’。媒体报道此类事件更应科学理性,须知恶意夸大或炒作的背后,最终受伤的都是农民。”

“药残事件”发生后,山东省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查监管死角、补齐薄弱环节,依法查处一批违法养殖户及卖药人,震慑效果显现。同时,加快健康养殖标准制定和推广,标准化生产与依法监管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发展方向在哪里?


进入我国市场近30年,经历粗放发展的阵痛后,大菱鲆产业正在被倒逼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采访过程中有多位行业人士表示,业内正在对症施策,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在烟台市天源水产有限公司看到,大菱鲆养殖场房被统一粉刷成蔚蓝色,与远处海天融为一体;场房内,蓄养池排列有序、产品信息标注清晰。总经理曲江波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场和政府对养殖的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正在全面推开循环水养殖模式,一间标准化养殖场房的设备成本,达到60万元左右。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条“链带”,这是养殖企业和零售企业、监管部门三方共同努力的“成果”,把它系在大菱鲆身上,可实现从育苗到养殖再到流通上市的全流程溯源,“不怕用药,就怕违规用药抓不到,有了它主体责任就明确了。”曲江波说。

这只是行业积极变化的一瞥。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介绍,山东当前正瞄准产业痛点,做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针对现有品种抗病性退化问题,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二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加工和销售,特别是开发适合商超和电商的产品;三是改海水地下水养殖为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雷院士留下一条这么好的鱼,需要在我们手里继续发扬光大。”和大菱鲆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雷东表示,行业协会将整合产业链条上的多方力量,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统一养殖标准、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公共品牌等方面努力,将大菱鲆产业做成可以对标挪威三文鱼产业的体量和规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大菱鲆产品。

王敬东坦言,大菱鲆是条“贵族鱼”“优质鱼”“健康鱼”,作为产业大省,作为主管部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方面有责任、有义务为其正名,另一方面更要推动养殖、加工和销售等全链条转型升级,夯实产业根基。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大菱鲆 养殖 产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