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画好同心圆 建功新时代—议政江苏>活动 活动

“12·12 和平之夜”诵读接力活动举行

2021年12月13日 17:06 | 来源:南京智库联盟
分享到: 

线上线下和平接力,守护历史“声声”不息

“12·12 和平之夜”诵读接力活动举行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点是中山门。中山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城门之一。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负责防御中山门的中国守军誓死不退,日军被一次次击退。直到1937年12月12日夜,守城部队在接到撤退命令后,才主动撤出中山门。”

晚上7点,中山门前,清冷的夜色中点点烛光,为历史哀,为遇难者祭。这里是“12·12 和平之夜”诵读接力活动现场。

01

伴随着第一篇章“金陵城殇”主题的领读员、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姜良芹沉痛的声音,大学生志愿者们的诵读声响起:“日本人进城以后,杀人放火,把小娃用刺刀刺死。一进城的时候就到处找败兵,只要看到你手上有老茧,就说你是败兵,用绳子拴着到江边杀了……”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中,王秀英口述的内容将人们拉回到那个无比黑暗的时刻,眼前弥漫的是城破家亡的硝烟,耳边响起的是同胞号哭的声音。

2021年12月,第八次国家公祭前夕,由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周末报社承办的“和平之夜”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汇聚和平之声,以文字的灵魂、声音的力量,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使吾辈自强的民族共同记忆代代相传。

02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纪实作品。通过为数不多至今健在的幸存者的证言以及大量详实缜密的历史档案资料,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与人生故事;《卡尔·京特-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南京不会忘记》,讲述南京大屠杀期间,丹麦人辛德贝格和德国人卡尔·京特一起,在江南水泥厂设立难民营,保护了近2万名难民;巴金的诗歌《给死者》,悲愤忧伤的文字直抵人心,回到鲜血染红的那个最冷的冬月,耳闻嚎哭之声,目睹惨绝之事……22篇诵读的文章里,有见证者日记,有亲历者口述,有直抒胸臆的诗歌,也有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字里行间是真实的力量;一声声诵读,传递着沉重悲伤又不乏坚定的信念,悲愤的历史控诉和庄严的和平祈愿叩击内心。

03

“金陵城殇”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了中山门,1937年12月17日,攻占南京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山门举行所谓的“入城式”,标志着日本对南京的正式军事占领;“不屈抗争”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5100余件藏品、4万余册图书、1300多份抗战亲历者手印,共同见证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铭记历史”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了汉中门丛葬地,1937年12月15日下午,日军将国际安全区市民和已解除武装的军警共二千余人押赴汉中门外残忍杀害,尸骸蔽野;“祈愿和平”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了和平门,1937年12月13日晨,日军奥滕中队与中国守军三十六师官兵在瓮城内外进行激烈争夺战,名为“和平”的城门被硝烟笼罩;“发奋图强”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了南京长江大桥公园,南京长江大桥见证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不屈精神;“圆梦中华”篇章的诵读地点选择在了中华门,1937年12月10日开始,日军将领松井石根下令向南京城内撒下劝降书,中国军人毫不理睬,并在中华门城墙上写下“誓复国仇”四个大字……

6个诵读地标,记录了84年前的南京这座城市遭受的苦难,也见证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

12月12日晚至12月13日凌晨,6个小时,6个地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姜良芹,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作家薛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的孙子黄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草志愿者李国荣,拉贝纪念馆志愿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生代表胡欣仪,南京电视台主持人韩永联,6位领读者用声音的力量铭记历史的证言,播撒和平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12·12 和平之夜”线上诵读接力活动已于12月6日启动,以“和平之声 云上共读”为主题的线上H5声音专题通过“金陵城殇”“不屈抗争”“缅怀同胞”“祈愿和平”“发奋图强”“圆梦中华”6个部分为线索片段,邀请市民网友共同参与,用声音接力,为和平发声。

线上专题共读缅怀同胞,线下接力诵读祈愿和平。在诵读中我们感悟历史,缅怀遇难同胞,迎来希望的阳光,成为新时代和平的守护者。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