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从GDP看各地支持“专精特新”

2022年02月18日 10:0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从近期已发布的省市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GDP的量与质提升较明显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科技创新动能强劲,其中“专精特新”是重点发展对象。从全国来看,据工信部的统计,全国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其中民营企业3767家,占比达79.1%。来自全国工商联的信息显示,在2000年度至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类项目中,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项目累计获得3项特等奖、31项一等奖和710项二等奖,分别占15.8%、13.4%和21.6%。从地方两会上传递出什么“专精特新”的声音,人民政协报记者从各地发回报道——

吼!“苏大强”的“小老虎”来了

——从三个典型看江苏如何打造“专精特新”企业

记者 江迪 通讯员 金宏源 朱自元

江苏,人送外号“苏大强”,2021年,江苏GDP突破11万亿元。截至目前,江苏共培育创建2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包括冠军产品104家,数量居全国前列。这些“专精特新”,虽然个头不大,但虎虎生威,也是江苏经济杰出的代言人。2022年,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表示,江苏将“大力培育行业单项冠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他们以独门绝技赢得竞争优势”。

一直以来,“专精特新”是江苏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高度关注的领域,大家为此建言献策,共同为建设越来越强的“苏大强”出力。近期,人民政协报记者奔赴常州等地,从政协的视角,探秘“苏大强”的“小老虎”们是在怎样的营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常州“隐形冠军”

多年前就有“地方粮票”

常州,中国近代工商业发祥地之一,崇尚实业是常州工业文化显著特质。常州制造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一直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心头宝”。早在多年前,常州市工信局按市场占有率、专利技术等专项指标,排出全市有200多家企业主导产品在国内细分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前三,俗称为“隐形冠军”。

“这种称法是因当时推进工作的需要,没有上级或专业部门的规定提法或专业口径。他们都享受到了‘地方粮票’的优惠扶持政策。这些企业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专精特新’企业主力军。客观反映了常州中小企业的强劲实力和工作的超前谋划。之后,2018年常州在江苏全省率先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常州市政协委员谢忠秋对人民政协报记者说。

2021年9月,常州市十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倍增计划等,充分吸收采纳了2021年市政协常委会重点协商课题提出的对策建议。该课题围绕“育引专精特新小巨人,锻铸智造名城新优势”汇聚了多方智慧。

常州在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方面,突出“三抓”:

一抓平台建设优化服务,聚焦升级政策赋能,创新技术、融资等五大服务,致力支撑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拥有2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3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5家省四星级服务平台。

二抓梯度体系强化储备,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国家、省、市三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入库培育的企业超过500家。

三抓分级扶持强化激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奖励100万元,额度实现翻番;对省级、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和20万元奖励,实现全覆盖。

针对下一步工作,常州市政协建议,要完善梯度培育机制。要加快设立优质企业培育库。要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放到与大企业大项目攻坚同等重要位置,实行市领导负责的专班推进工作机制。

做强“专精特新”服务平台

江苏的“专精特新”企业中有不少是民营家族企业。无锡市政协委员邵焜琨是家族环保企业的第三代传人。对他来说,继承家族企业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但要带领家族企业升级,可得好好动一番脑筋。

“在父辈开创事业的年代,环保产业还只是一个小产业。如今,我们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对待这个产业。环保产业正向着国际化、高质量产业发展集群方向改变。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创新工作者,我深感环保产业发展是国势所驱。”邵焜琨说。

近年来,邵焜琨带领团队将企业从传统环保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打造成国内领先的技术转化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和智能制造平台——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已累计投资孵化生态链企业24家,多家成为“专精特新”企业。

2019年,国合基地正式写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成为江苏省重点推进建设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2021年,国合基地正式提出“三国三合”发展战略,即与国家合拍、与国际合作、与国企合力。国合基地要创造中国特色“混改”典型范例。

结合孵化专精特新企业的感受,邵焜琨希望:政府部门在出台专精特新培育政策时,也要多关注平台载体建设。鼓励和引导一批特色产业专精特新科创平台载体建设,为企业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专业化服务,加速企业成长,提高培育成功率。在宣传引导方面,继续弘扬“四千四万”精神,将争第一、创唯一的精气神与“专精特新”企业的持续创新相结合,树立专精特新创新创业典型人物,提升社会影响力。

既要脚踏实地也要国际视野

有数据显示,目前超过一半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在中国拥有自己的分公司。德国管理学家、“隐形冠军之父”西蒙近日撰文指出,只有在中国生产、研发,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才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在苏州太仓,西学中用,是那里“专精特新”企业迅速成长的路径之一。大家从德国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好东西。

据了解,苏州太仓集聚了410家德企,其中包含8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近年来,太仓市大力推进本地民营企业与德企的配套协作,鼓励民营企业学习德企的先进管理经验,通过举办民营企业走进德企、开展培训班等方式促进民企与德企沟通交流。

太仓市政协委员陈利忠所负责的康辉医疗科技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发妇产科设备、老龄辅具、无障碍适老环境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在向德企的学习借鉴与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创新转型。在研发方面,康辉科技于2018年在德国成立中德工业设计工作室,重点在医疗器械领域开展研发。在生产方面,我们与德企开展战略合作,目前已投资近3000万元上马了智能制造产线。在管理方面,我们联合德企为企业匹配全新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降低了生产成本。”陈利忠说。

今年太仓市政协全会期间,“专精特新”再一次成为委员的聚焦点。杨勇等多名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关于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群体的提案。

委员们在建议加快建设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助力平台,围绕特色产业“强链补链”的基础上,还专门提出,要加强民企与德企深度合作,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这份提案,已被列为太仓市政协的年度重点提案,后续将由市领导领衔督办。

“小巨人”,我们挺你!

记者 顾意亮

在2022年上海两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00家。

上海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官方数据显示,上海拥有“专精特新”企业300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2家。

“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00家”,底气何在?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言: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深入推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破解融资难,启动建设首批中小企业创新园……

“落实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这个点打得准!”在上海市政协委员虞钢看来,“专精特新”中的一众“独角兽”“小巨人”,回溯其成长过程,往往是一路默默无闻。“在人才、土地、财税、投资等方面往往还不太受关注,得到政府、投资机构、银行等资源部门支持和扶持力度还不够,很多中小企业每每是独自打拼、小心摸索。”

虞钢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赋能支持,创业孵化平台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在实施新增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计划时,要将培育创业孵化平台企业一并考虑进去,将其列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同等政策奖励对象。并引导全市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加大对创业孵化平台资金扶持,同时建立适当容错机制,缓解中小企业及孵化平台短期资金压力。”

“展望‘新增500家’的气魄让人振奋,掂量‘已有的3000余家’的家底有待进一步重视。”市政协委员骆山鹰认为,对于已经取得“专精特新”特别是市级“专精特新”资质的企业,更要采取进一步支持发展政策和指明后续路径。

“如提供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额度和合适的债券品种、向大型企业推荐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提高政府采购中‘专精特新’企业的比重等等。”骆山鹰提出,相关部门要大胆尝试,将上海市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为上海科创板的重要后备力量和生力军。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推进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将重视民营科技创新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去年9月,上海市工商联、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正式组建成立了上海市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旨在有效整合职能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并提出了培育重点领域“上海标准”,主动服务上海发展大局,以标准化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措施。

“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迫切需要民营经济以更大力度推动高水平标准创新。”在2021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大会上,龚正如是说。

这是上海对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回答。在未来,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技术提升经济质量,实现经济实力的再超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对此,申城的“独角兽”“小巨人”们很有信心。

把握战略机遇迈向“专精特新”

记者 韩冬

本月初,《2021四川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出炉,四川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9375.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54.5%;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

“这表明,我省民营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日前,四川省政协常委代平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示,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川先后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措施,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报告中也指出,四川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持续增长乏力、二产略显疲态等问题和短板。而这也是他下一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专精特新企业活力迸发、逆势增长,已成为新形势下经济强韧性、焕生机的关键基础。”一直非常关注民营经济发展的省政协委员延华介绍,据她了解,四川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的99.40%;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的98.64%,“从企业科技创新角度,民营企业不仅是引领者而且几乎是全部‘担当’。”

为支持更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在今年省政协全会期间,延华代表民建、九三等界别面对面向省长黄强提出建议,加强平台建设,形成政产学研联动的创新生态圈;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能;加快加强社会风险资本体系建设,更好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创新研发资金以及配置资源;鼓励传统中小企业通过数字赋能,提质增效。

针对四川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人才队伍较弱等瓶颈,省政协常委李亚莲把目光投向了高校。在她看来,成渝地区高校有203所,聚集科研人员8.6万余人,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科技成果,但却缺乏转移转化渠道。为此,她建议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平台;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支持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队伍建设。

成都市政协委员王劲夫也有类似想法,在今年成都市政协全会期间,他向大会提交了《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搭建区域性高规模、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聚集高校院所、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知识产权、财税等多方资源,共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提档提能;以产业功能区为核心,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服务生态体系;开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培育行动。

“去年底,国家发布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小企业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省政协常委江云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乘着东风向“专精特新”转型。根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数据,去年,四川又有65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四川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了23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7家。

补链强链看“专精特新”

记者 照宁

今年,厦门市两会期间,厦门市市长黄文辉代表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厦门市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全力以赴实现稳增长。

2021年,厦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福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7家、市级769家。2022年,厦门市将力争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

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和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对此,厦门市政协委员、福信集团董事长吴迪感受深刻。他表示,近年来,厦门充分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此基础上,还有大量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存在巨大的培育潜力。这些企业都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实现高速高质量发展也对企业自身和外部产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吴迪认为初创期的“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产业链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供应链建设比较薄弱,“单打独斗”的情况比较明显;其次是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其制度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另外,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由于数字化转型投资周期长、成本高,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相对匮乏,与大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对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

在吴迪看来,报告中的“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正是帮助初创期专精特新企业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举措。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他认为,要加速打造高新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协同发展,应进一步建设高端制造示范基地和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吸引并支持更多高新产业龙头企业在厦门落地,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打造良好生态。

对于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吴迪指出,应在融资、办理上市服务、上市企业个性化融资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创新探索。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

中小企业的“数字鸿沟”如何破解?吴迪表示,政府和行业组织应主动提供“外力”,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帮扶工作,推动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企业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公共服务平台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培育,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在生产、研发、交付等环节上快速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夯实“专精特新”基础工程

记者 王有强 通讯员 刘勇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激发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的重要力量。”日前,河南省政协常委、漯河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黄耀春如是说。

截至目前,漯河市拥有省级制造业头雁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新增国家级高技术企业3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2022年,漯河市提出,将围绕建设创新之城重点任务,加强科技创新力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96%以上;围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头雁”企业特别是“小升规”企业,实施科技改造项目30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400亿元。

如何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向纵深发展,黄耀春认为,要从问题入手,着力解决阻碍科技创新进步的“拦路虎”。他认为,漯河市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工作中尚存在企业数量少、新兴产业比例偏小等问题。他建议,要按照打造“1+8+N”产业体系的目标,大力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力,加快打造全市工业发展第二梯队和后备力量。

“要夯实‘专精特新’的基础工程。”黄耀春说,要强化政策支持,既要用好现有政策,还要抓好下一步的政策制度设计。要强化产业链延链补链,加大双汇、卫龙、金大地等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做强主链企业;坚持“三链同构”,打通食品产业与装备制造、造纸、医药、盐化工、物流、动物饲料等六大产业,培育发展食品机械、包装、添加剂、冷链物流、功能性食品等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专业园区强链、延链、补链,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产业进一步完善。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18日   第 07 版)

编辑:秦云

关键词:GDP 专精特新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