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让绿色理念沁润百姓心田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发展掠影

2022年02月26日 16:09  |  作者:孙眉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让绿色理念沁润百姓心田

在山西高平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园开发有限公司,员工们正进行有机红薯粉条的检测包装。 王昊威 摄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一项新兴事业,开局良好。根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发布数据,2012至2019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7.14,提高了3.68,在资源节约保育、生态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生活富裕美好等方面获得程度不同的改善,为全国生态文明进步提供了基础支撑。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牵头认定79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聚焦不仅“产出来”还要“管出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形成一批适宜不同类型特点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为全面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样板。

  

“加法”添绿,产量与质量并重


作为首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吉林省舒兰市凭借“舒兰大米”频频“出圈”——优质大米成为南极科考队员三餐主食,袁隆平院士生前科研团队也正在当地培育优质新品种。

事实证明,地处北纬43度世界黄金水稻带,任何作物都能生长到极致,年年丰收已不是舒兰大米的终极目标,凭借全链条推进水稻绿色生产,好产地、名优品,更“吸睛”。

“我们农场现在主要是稻鱼稻鸭稻蟹、绿色养殖+绿色种植两种循环模式,通过稻田间养殖鱼鸭蟹,除草松土、保肥施肥,促进水稻分蘖、根系发育,控制田间病虫害。同时,配备太阳能杀虫灯和二化螟诱捕器、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措施,多层次防治水稻病虫害。”金马镇新胜村永兴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主刘兴军告诉记者,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舒兰大米协会健全“三品一标”质量标准,舒兰大米协会会员企业日产大米2000多吨。

位于黄河“几”字湾上的杭锦后旗,小麦是其主导优势产业,每年种植面积40万亩以上,近年来受粮价偏低、农业生产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产业发展规模小等问题导致小麦种植效益下滑、制约小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小麦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及复种多元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提升了小麦科技种植水平,在控肥增效上同比减肥2.4%,肥料利用率提高4.2%,每亩较常规施肥节本增效80元以上。在耕地水土保持上,通过复种,减少土壤地表覆盖,缓解地表风蚀和水土流失,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绿肥还田后有机质含量提高0.3%至0.5%,培肥地力效果明显。”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技术处长杜森说。

“通过示范带动让农民眼见为实,心服口服。从效益测算显示,新技术示范较常规小麦种植亩减少小麦种子4公斤、减少化肥投入5.2公斤,减少农药投入8元,共计实现节本40元左右,小麦示范经测产平均亩产小麦495.3公斤,较对照亩增产15.6公斤,亩增效47元,小麦每亩实现节本增效87元。开展麦后复种,每亩投入成本约240元,每亩产干草400公斤,干草单价每公斤2元,亩产值800元,减去成本亩纯收益560元。加上小麦增收产值,较常规单种小麦亩纯增效益600元以上。”杭锦后旗农牧局副局长张建宏表示,麦后复种采取绿肥还田,达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具有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双重功效,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引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减法”治污,环境与收益双赢


农业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目前公众对于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打造集约循环的产业空间,就必须做好“减”字文章,加快形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闭环,将绿色管控进行到“底”。

“我们现在使用的干式厌氧发酵核心工艺,具有较高的技术先进性和行业示范性,每年可以消纳农林废弃物3.5万吨,处理粪污7.3万吨,产沼气发电量超过500万度,产高品质有机肥3万余吨,可供6万亩水稻田使用。我们力争成为绿色、低碳、环保的全国标杆。”上海市崇明区绿华镇华西村的上海电气“全粪+秸秆”项目负责人侯绪瑞介绍,项目配套建设了水处理、臭气处理、自动化机运、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等一系列设施设备,实施新型生态种养殖模式,对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位于崇明区北部的正大崇明300万羽蛋鸡场项目日前正式启动养殖。作为亚洲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蛋鸡场,项目也配套建设了废弃物再生利用处理站,可年处理12万吨鸡粪,生产有机肥供周边20万亩种植需求,目标成为引领上海畜禽养殖业绿色转型的示范基地。

在甘肃,70%的耕地面积为旱地,水资源短缺是发展农业的最大瓶颈,2003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开辟了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但在发动这场农业“白色革命”的同时,也留下了“白色污染”。

“100斤地膜能换一卷新地膜,基本也就够用了。再一个也比较环保,地上也不脏了。”高台县罗城镇红山村村民谢振国说。

这些回收的废弃农膜会被送到高台县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原本属于“白色垃圾”的废弃农膜将经过分拣、清洗、热熔之后变成塑料颗粒,销往全国各地,再一次迎来“新生”。

2021年,甘肃省创建45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推进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初步形成“地膜增产增收、旧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新模式。

  

“乘法”增效,竞争与发展同行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用仅占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资源永远有限,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做到最大产出?如何从“资源产出地”到“产业崛起地”?唯有科技。未来农业比拼的是科技含量,谁执科技创新牛耳,谁就赢得现代农业产业化引擎。

“江苏省农科院常年为我们做技术指导,通过采用育壮秧、不施分蘖肥等先进技术,水稻可降低每亩化肥用量20%左右、农药用量50%以上,肥料减了,产量还提高了82公斤,科技强了,亩产还增收300余元。”江苏泰州井贤家庭农场主姜井贤表示,从传统的庄稼汉到今天的“新农人”,从“单打独斗”到服务联盟,科技”组合拳”为农民端出丰盛“致富餐”。

如何让农场主和种植户成为种田的“土专家”、收粮的“好管家”?“好品种、好技术、好管家,环环相扣方能构建粮食生产全程绿色产业链。”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国斌说,姜堰首创“短期集中大课+常态实训指导+专业资格认定”的“三合一”模式,全面培育农场主和种植户,为他们认定助理乡村振兴技艺师等职称,培养了孙飞、施阳、陈余红等一批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农人,将普通农田种成“生态田”,种出了“汉土大米”“蚊帐大米”“桥头香菇”等绿色优质农产品,同时为构建粮食生产全程绿色产业链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栀子花开朵朵香。在湖南屈原管理区海泰博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一整套稳定成熟的栀子、金线莲、龙牙百合等优质种苗的快速繁殖、工厂化配套育苗技术体系,具备年培育5000万株优质种苗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实现了让农民穿着皮鞋在空调房里干农活。

“我们采用‘生物工程实验平台——种苗培育——示范种植——合作社——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的运作模式,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栀子全产业链,发展‘生物农业+高科技深加工业+健康产业’跨界融合的栀子产业,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可追溯的健康养生全产业链,为杜绝‘染色馒头’食品添加剂色素类似事件、解决国内天然色素原料供应短板问题作贡献。”全国人大代表、海泰博农创始人杨莉告诉记者,公司研发出栀子新品种“林海1号”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普通的栀子果一个只有5克,“林海1号”的栀子果足有17克重,并且一年就能挂果,三年即可丰产,综合收益将突破10亿元。

最是春好处,春耕正当时。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希望的田野里,梯田开始灌水、耕地正在“升级”、农机排队检修……各行各业奋力跑进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一幅忙碌的春耕备耕画卷从南向北次第展开。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绿色 农业 发展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