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2022年04月29日 11:33  |  作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陈晶

4月25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疟疾日,今年的全球主题是“利用创新减少疟疾疾病负担,拯救生命”。

作为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疟疾的记载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截至目前,人类对抗疟疾最有力的药物,分别是法国科学家发明的奎宁和中国科学家发明的青蒿素。

“523”项目让她与青蒿结缘

4月19日,世界防治疟疾日前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开放日活动。在这里,记者重温了世界抗疟史和青蒿素的发现史。

时间回溯到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523”。彼时,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棘手问题。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以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可这却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她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收集整理了2000多个方药,并以此为基础编写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疟疾单秘验方集》。

虽然有了方集,实验却没有如期顺畅进行。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屠呦呦再次向经典古医籍寻觅。“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她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历经数百次的失败后,终于迎来了成功的喜悦。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有了重大发现——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研究人员从青蒿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屠呦呦在“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尽管有了提取物,但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还是发现了疑似的副作用。而只有确证安全后才能用于临床,且疟疾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期,就要再等一年。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带领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随后,她带领科研人员前往海南昌江地区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该药品对当地、低疟区、外来人口的间日疟和恶性疟均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11例间日疟患者,有效率达100%。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科研组止步于青蒿素。1973年,课题组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即双氢青蒿素。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屠呦呦又带领科研组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的“升级版”。

举国体制炼就全球抗疟良药

青蒿素发明于中国,但也是全球抗疟的利器。

200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同年,《柳叶刀》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中国神草”青蒿素复方药物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据世界卫生组织称,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2009年年底,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已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100%。

世界因为这些抗疟成就记住了屠呦呦的名字,她也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但屠呦呦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青蒿素是举国体制的结果,在全球疟疾防治的战场上,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有组织有目标的大团队作战才能逐步战胜疟疾。”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也始终是屠呦呦的人生追求。“很多外国的科学家的重大突破可能来源于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但对于屠老师他们那一代人,支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的原动力,是对家国的责任心和担当。”屠呦呦曾经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张伯礼坦陈,“她常说,国家培养了我,一定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青蒿素的发现,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医药在国际医疗健康领域中的一项原创,更折射出一代中国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那就是他们对于国家任务的责任与担当。”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福龙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常说,历史的机缘让她有幸参与了抗疟药物的研发,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研究过程中的艰辛无须多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523’团队对于国家使命的责任与担当。正是这一精神力量,才有了奋斗与奉献,才有了团结与协作,才有了创新与发展,才使得青蒿素联合疗法挽救了众多疟疾患者的生命。”廖福龙如是说,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总结成“青蒿素精神”: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

践行科学家精神,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屠老师,现在已92岁高龄了,可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每月,她依旧雷打不动地听取研究中心的工作计划汇报并即时指导;相关执行专家也会不定期上门,听取她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她时常看看专业报刊、上网查阅跟踪最新学术进展,然后记录下相关信息和自己的思考,来指导相关工作。比如还有哪些国家还未消除疟疾,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青蒿素能否对抗疫发挥作用?青蒿素还可以进一步对哪种疾病有效等等?”中国中医科学院人事处副处长、屠呦呦研究员学术秘书袁亚男说,虽然屠呦呦极度渴望再坐到实验室,拿起自己熟悉的试剂,操作着新的设备,但高龄加上体弱,让这一切难以实现。于是,极度热爱工作、事必躬亲的她换了这样的工作模式。

“她是一个认真、执着、务实的科学研究者。”谈及共事数十年的屠呦呦,廖福龙表示,屠呦呦一辈子坚持青蒿素研究,并落到实处。在屠呦呦的感召下,古稀之年的廖福龙也仍然坚守在青蒿素研究战线。他希望团队能够进一步揭示青蒿素的奥秘,为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

“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也被概括为“青蒿素精神”。廖福龙说,如今,这种精神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屠呦呦培养出的中医药科研人才身上。

编辑:何方

关键词:青蒿素 呦呦 疟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