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资讯

两岸应携手建构中华文化中的共同记忆符号

2022年12月03日 08:44  |  作者:高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向心力的动力和源泉,是维系整个民族、国家文化群体的精神支柱。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说,“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而这一重要论述为未来两岸交流指明了方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根基和核心,台湾文化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传统,是一种具有明显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并非是独立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另一种文化。中华文化影响着整个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历史上看,台湾虽然是一个移民社会,历经社会变迁,但它依然保持了作为一个中国社会的特质,从语言、文字到传统道德,从民间风俗到思维方式,都保持了中国式的风貌,延续了中华文化的传统,而且还抵挡了日本文化的强力冲击。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中华文化早已在台湾开枝散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中。

从现实看,台湾地区处处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春节、元宵节以及台湾地区传统节日期间各地举办的流光溢彩的灯会、活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甚至在台北街头还能看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里有道统内涵的道路、街道的名字,比如台北市忠孝路等。

不仅如此,就连台湾政客之间怼嘴、骂架很多时候都引经据典,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髓拿出来暗喻、揶揄别人。这个方面在民进党籍“立委”和台北市议员里比比皆是。

然而,这个曾经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作为主流意识的台湾社会,如今却因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等近30年来在文化历史领域大搞“去中国化”运动,出现了上千万人的国族认同危机。更值得警惕的是,民进党当局通过历次修改中小学教科书,扭曲事实、篡改历史,企图构建所谓的“台独史观”,他们对中小学生进行强行灌输,以形塑妄想中的“台湾国”历史。导致了部分岛内小学生把校园里的孔子铜像当成了“土地公”的黑色笑话。

30年时间的“去中国化”教育,足以影响一两代人,但现在台湾很多国族认同出现危机的人中,仍旧有很大一部分人内心承认自己继承的是中华文化。而他们的父辈们也同样感恩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滋养,只是在“反中”“抗中”“台独”成为政治正确的台湾社会,他们不敢说出来。

人之亲,贵在心相交,而心相交,在于知其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他还说,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

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历史背景下,要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民间有必要从三个方面携手重构中华文化中的共同记忆符号,唤回台湾同胞的国族认同意识。

一是,两岸民间携手,重新建构能让台湾同胞尤其是能勾起青少年朋友回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

当然,有人会认为这个工作做得晚了,虽然有些晚,但再晚这个工作也必须做,不能怕晚,统一前要做,统一后还要做。统一前做可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氛围,而统一后做是为了化解受“台独”教科书毒害的台湾同胞以前对大陆的很多成见、矛盾,以此真正达到两岸同胞间彼此的心灵契合。

那么,哪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呢?简单讲,如孔子这个人,祭孔这件事;再如四书、五经、史记等国学经典著作等,当然这样的符号还有很多很多,只要能显著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文明史的东西都可以。这些东西一不带政治色彩,二在台湾同胞中很多也都耳熟能详,容易被接受,容易勾起共同记忆。

以什么形式呈现呢?比如两岸共同编著、出版国学读物图书、绘本、制作含有中华文化的电子游戏等,让岛内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华文化、中国5000年文明史。

二是,走出去引进来。在疫情之后,两岸交流逐渐恢复的情况下,建议两岸的民间机构,利用暑期、寒假请台湾小朋友或致力于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老师、学者到大陆交流,也在适当机会带大陆小朋友去台湾交流。

三是,台湾的民间组织、学校、个人可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在学校、书店、咖啡馆成立读书会、国学读书群、兴趣小组等,去吸引更多的小朋友参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高杨)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03日   第 05 版)


编辑:张佳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