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2022年12月05日 11:2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05日   第 10 版)

作者:丁晓平

12年前,因策划编辑军队老作家王宗仁先生的散文作品集《藏地兵书》,我第一次与鲁迅文学奖结缘。作为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责任编辑,我应邀参加了在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举行的颁奖典礼。而作为一名写作者,或许正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也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咱们当兵的人有一句话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凭借《红船启航》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当然是一件光荣而开心的事情。鲁迅文学奖,对于一位中国作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的确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梦想。今天,我多么幸运,我实现了这个梦想。

能够实现梦想,条件、路径和原因很多,但大多不超出三条——天时、地利、人和,也是德、才、机的一个集合。因此,在这内心喜悦和头脑激动的时刻,我必须十分清晰、清楚和清醒地认知自己、解剖自己,给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找到一个精准的定位。在攀登前进的道路上,没有一点斗争精神,没有一点自我革命精神,是不可能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这让我想起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在一封信中谈及鲁迅先生:“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直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别人。”是的,对于获奖,我知道,有它的必然性,还有它的偶然性。这就是辩证法。鲁迅先生尚且不断地“解剖自己,往往严于别人”,何况吾辈?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2008年,我在《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的现场和真相》中写过鲁迅先生。从那时开始,我决心把1919、1949和1979这三个特殊的年份作为考察中共党史的坐标点(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新中国创建史、改革开放元年史),并以它们为中心辐射前后30年的中国现代史,立志完成20世纪中国百年历史从觉醒与诞放、崛起与解放到改革与开放的“时代三部曲”,理直气壮地书写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精神史诗。经过20年的耕耘和准备,在完成《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传)》《王明中毒事件调查》《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之后,我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道路。因此,与其说我在等着《红船启航》,不如说《红船启航》也在等着我。

说句实在话,我不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作家,或者说我是一个不善于虚构的作家。我始终认为,对非虚构写作来说,遵守真实性原则是第一要务。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候,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讲故事不是目的,目的是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讲出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因此,历史写作就要写最有价值的历史,写历史中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历史呢?我认为,推动并有利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发展进步和根本利益的历史,就是最有价值的历史,就是历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我的历史文学写作始终坚持“三三法”,即:在文艺创作导向上要把握好“三场”——立场、现场和气场,从而使作品完成能量、动量和质量的转换;在创作方法上要把握“三视”——仰视、平视和俯视,使得作品拥有敬畏、尊重和批判精神;在创作理念上要把握好“三观”——宏观、中观和微观,使作品怀抱全局、情节和细节,具备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情怀。创作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作家必须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审慎的叙述中、在对史料去伪求真的过程中,锤炼自己的史识、史才、史德,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留有余地,既要一分为二又要恰如其分,从而在大历史中获取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我曾应中国作家网的邀请,为新时代的青年写了一段寄语:“就做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历史的人吧!眼睛里没有黑暗,嘴巴里没有谎言。面对生活,满怀诗意,披荆斩棘;面对人生,向善向美,所向披靡。人在旅途,成长总不易,你现在的努力,都是正在为你的将来找机会!”当然,这也是写给我自己的,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胡乔木说:“愤怒出诗人,但不出历史学家。”我始终认为,作家应该是思想家,应该拥有理性、浪漫、真诚、善良的美德。我将继续努力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别人没有写出来的东西,写给人们带来积极影响的东西,写让时间留下来的东西。“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红船启航》只是我从事历史写作20年来的优秀作品之一,但我相信,未来更美好更优秀,因为“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编辑:陈姝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