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画好同心圆 建功新时代—议政江苏>文化 文化

12所在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走进秦淮

​——“桨声灯影里的委员故事荟”第三季再度出发

2023年02月16日 19:41 | 来源:南京市秦淮区政协
分享到: 

2月10日,在新学期即将开启之际,12所在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走进秦淮。考察交流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们纷纷感叹,这次的秦淮之行,收获满满,启发良多,秦淮以“不一样”的方式,搭建起高校和地方交流的桥梁,这样的“开学第一课”很生动、很特别、很难忘。

这次活动由南京市秦淮区政协牵头组织,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区教育局、夫子庙文旅集团、区历保集团共同参与,首次邀请在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走进秦淮。旨在通过“马院院长走进秦淮”的方式,搭建秦淮与在宁高校马院交流合作的平台,发挥秦淮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红色文化富集的优势,用好小西湖城市更新、秦淮区基层治理等鲜活的案例,探索建立思政课实践基地、合作开发思政课精品研学线路的可能性,并以与高校马院联动的小切口,助力党委政府搭建秦淮与在宁高校常态化联动的大桥梁,持续放大秦淮“特而精、最南京”的影响力,助力秦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这次活动也是秦淮区政协 “桨声灯影里的委员故事荟” 第三季再度起航!继过去两年推出“桨声灯影里的委员故事荟”第一季、第二季产生良好反响后,秦淮区政协借助这次马院院长走进秦淮的机会,组织马院院长齐聚秦淮河“书香政协号”书舫,围绕如何用好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100周年机遇、打造秦淮河大IP建言献策。

2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久红等12所在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淮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何素玉,秦淮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赵海,秦淮区政府副区长卢杰,秦淮区政协副主席於朝勇,秦淮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区教育局、区文旅局、夫子庙文旅集团以及区政协相关领导参加活动。

在参观秦淮区政协数字文史馆的过程中,院长们了解了秦淮区政协的历史沿革和近年来在打造“书香政协”、“联动履职”品牌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随后在小西湖街区,与会人员听取历保集团副总黄洁介绍了小西湖更新改造的概况,参观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业亮大师工作室、共生共享院落、五方协商议事平台、陈炳兰委员工作室。

在九龙桥研学基地,大家听取秦淮区委党校老师介绍九龙桥发生的红色故事,追忆缅怀先烈,对秦淮的红色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大家用脚步丈量东水关遗址,了解东水关的来龙去脉,在朱自清俞平伯先生的雕塑前合影留念,重温《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名散文的片段,纷纷向两位大师致敬。

3

随后,乘坐“书香政协号”书舫从东水关码头启航,沿着朱自清俞平伯先生100年前游览秦淮河的线路前行,倾听区政协教卫文体(文史)委主任、区一级调研员张振荣娓娓讲述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发生在秦淮河沿线与高校相关联的红色故事,一起感悟秦淮河的沧桑巨变,探讨如何推动丰厚的秦淮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秦淮河IP的可行路径。

4

在秦淮河畔的吴敬梓纪念馆,秦淮区政府副区长卢杰介绍区情概况,表达对院长们意见建议及校地合作的期待,与会人员一一发言。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建议进一步拓展、深化与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打造文化南京、文人南京的当代模式。无论是城墙、老门东、小西湖以及整个十里秦淮,专家的参与度深了,这是秦淮活起来的重要因素!如何以“活的文化”为内核,以景观和生活方式重整和新文明实践为抓手,可吸引专家主动参与并积极发挥其引领作用,从而实现从南京文化名片到新时代生活标杆的转换,是秦淮应该思考的问题。具体做法可以参照:一是在老门东仍未充分利用的既有空间中,引入学者书院(工作主题类),让南京文化名人入驻形成新型文创、文派热点;二是设立秦淮文化论坛,定期以古今秦淮素材推出系列讲座和研讨会;三是招募学者和高校学生志愿者,推动秦淮景观、社区和文化活动的微更新活动;四是资助机关研究,打造社会史新名片:如,东濠涌(广州),龙须沟(北京),秦淮河(南京)的三条城市内部治理与变迁史研究。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久红:经过今天一系列的参观,我对秦淮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对秦淮河的历史沿革,非遗灯彩名不虚传,红色秦淮分外动人,秦淮河畔许许多多美丽的瞬间,也让我对于那段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今年恰逢朱自清俞平伯畅游秦淮河,写下名篇的一百周年。建议抓住这个时间节点,把传统文化、红色历史等有机结合,发挥秦淮区政协前期搭建的“书香政协”平台作用,串珠成线,壮大“秦淮河”这一IP,将其打造成为南京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走进“特而精、最南京、最文化”的秦淮,我们在感受文化气息之余,深切体会到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并正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奏响着新时代的乐章,在“文化名片”“旅游名片”等基础上拓展了“红色教育名片”“时代精神名片”的丰富内涵。秦淮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围绕这条名河,还有很多的资源可以挖掘,我们可以围绕秦淮非遗、秦淮历史、发生在秦淮河两岸的科举文化做好文章,让畅游秦淮的人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里的历史文化。

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儒年:南京被评为世界文学之都,是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秦淮区又是南京历史文化最集中最浓缩的地方,走在秦淮可以说一步一景、一步一诗、一步一故事。如何将秦淮的历史文化与秦淮的发展结合起来,让文化越发璀璨、让秦淮更加富足、让人民更加幸福,建议:一是大力发展数字文化,通过数字文化让过往名人活起来,让故事活起来,让诗歌活起来。过往的思路是让游客寻芳探幽,发现名人轶事,通过数字文化让景动起来。就如花灯节里的花灯可以是活的,一个一个都能动起来,在我们的眼前穿梭,名人名画名诗名景也能在我们的眼前穿梭。其二是要进一步打造秦淮的文化品牌活动。如,以朱自清俞平伯游秦淮发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00周年为契机,把朱自清俞平伯的人物研究、文学研究与秦淮河文化研究融合起来,打造并制度化高层次学术研究活动。再如,袁枚是知名文人也是成功商人,不仅活跃了文化,同时繁荣了商业。我们应向袁枚学习,学习他敢于突破和创新思维,相信秦淮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还会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眭国荣: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交流等环节,使我对秦淮这张南京历史文化形象的城市名片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小西湖片区的五方协商、非遗传承人的精美工艺、九龙桥旁的革命故事、东水关畔的文人情怀、秦淮河两岸错落有致的古式建筑、白鹭洲公园的灯火阑珊,无不使我们感叹秦淮的变化不仅是面貌的焕新、更是层次的提升、内涵的丰富和魅力的绽放!为此建议,能开展秦淮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发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通过共同组织高层论坛、开展课题研究等,研究好、解读好、阐释好国学文化。共建“江苏省国学研学基地”,夫子庙等目前已经成为我校“南京历史与文化”“颜子文化”等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小西湖片区也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培育文化旅游和教育融合发展新业态,培育文教结合、旅教结合的特色研学旅行项目。利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优势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优化、推广应用等。利用我校建筑学、古建筑修复等专业参与片区改造和古建筑修复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宗明:南京秦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也富含优质的教育资源。将秦淮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可以从多个方面切入:一是深入挖掘秦淮历史文化内涵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标识、文化符号,并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宣传。“最南京”虽然最能代表南京的文化、南京的形象,但具体内涵并未反映出来,可以考虑在“秦淮”的谐音“情怀”上做点文章。二是整合秦淮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线路,打造青少年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精品项目,申报省市乃至全国青少年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和大学生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三是秦淮区与高校对接,根据不同高校学科特色与文化特色,开展校府联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比如,联合开展秦淮历史文化课题研究,经常性开展秦淮文化进校园、思政课教师走进秦淮等活动。

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朝晖建议:一是建立秦淮文化建设专题培训班。建立校地常设组织机构,吸纳地方文史专家、高校优秀教师成立讲师团。面向驻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容包括理论授课、红色寻访、情景教学等,提高思政课教师对秦淮文化的认知及文化资源利用能力。培训既可接受某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委托定制,也可面向几所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培训。内容上以秦淮文化为中心,逐渐辐射、涵盖周边的地域文化。二是成立秦淮文化产业研究院。在部分驻地高校成立分院,以秦淮文化产业链的各工作方向为导向,面向师生进行项目研发、课题招标、大学生创新活动及相关赛事。将驻地高校、政府、产业运营商、媒介、社区居民、地方文史专家及原住民融合进秦淮文化产业发展对话框架内,建立“参与式”文化产教模式。三是不定期组织师生开展秦淮文化探源活动。一方面通过建立秦淮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平台、学术研讨论坛、遗迹追踪、档案查找、口述历史等,把小故事变成大道理,既承接过往岁月又对接现实生活,既彰显历史厚度又保有现实温度。另一方面通过伴学伴游、征文比赛和教学竞赛,引导师生及社会资源主动参与到秦淮文化的挖掘、转化、利用中,以深入推动秦淮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素梅:秦淮区政协组织的院长走进秦淮区活动为我们全方位深入了解秦淮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我看到了和传统印象不一样的秦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两点:第一点是秦淮区在红色文化建设方面的成绩,建议继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名片,提升秦淮区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二点是秦淮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秦淮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五方协商机制是协商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体现了秦淮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基层民主创新的成功范例。

南京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葛翠柏建议:一是将秦淮风光带进一步打造成享誉全球的南京独特的闪亮名片。二是加强秦淮风光带整体规划,重点突出且出彩,新旧协调统一有新意。三是与高校马院合作,充分挖掘九龙桥等红色秦淮元素,探索秦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推出系列慕课、案例等,加大宣传力度。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卫华:秦淮久负盛名,是南京的一张名片,也是古都南京厚重文化的代表。秦淮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同时近代以来众多志士仁人在此传播革命火种,创造了丰富的革命文化;秦淮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今日秦淮河碧波荡漾,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创造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同时,秦淮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秦淮样板,创造了丰富的平安文化。建议:1.积极打造“三色融合”秦淮文化品牌。可以用红色代表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用绿色代表生态文化;用蓝色代表平安文化。2.积极提炼“三色融合”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核。加强和社会各界的交流沟通,达成“三色融合”文化内涵的广泛共识。3.积极承担文化育人的社会功能。秦淮文化厚重,应该广泛宣传普及,积极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和高校合作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或者志愿者服务基地,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价值,展现秦淮文化的时代魅力!

江苏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秦淮区拥有九龙桥、复成新村10号等众多红色教育资源,以及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惜阴书院、秦淮·非遗馆等多个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马院将与秦淮相关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秦淮特有的书院文化、秦淮河文化,对接“文化秦淮”“红色秦淮”“平安秦淮”,打造“大思政课”研学基地,并与秦淮区中小学紧密对接,打造“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加强合作,协力发展。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亚峰:秦淮区拥有非常好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南京实践,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根据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可以与高校马院开展共建,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开发相应教学场所和资源,供师生研修。为此建议:一是以老城改造和治理为主题,开发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研修线路;二是将瞻园、航天干部管理学院(原国民党陆军中央监狱)和相关红色场所串起来,打造一条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实践线路。

秦淮区政府副区长卢杰对院长们的精彩发言做出回应,他表示,秦淮区将主动加强与各高校联动,做好秦淮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系统研究,推动精品研学路线打造。

秦淮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赵海充分肯定活动的意义,感谢政协搭台,感谢院长们的真知灼见,表示将逐条梳理回应院长们所提意见,逐一走访各所院校,密切与高校的联系,共同讲好秦淮故事,推动更多高校、更多大学生走进秦淮、了解秦淮、爱上秦淮。

最后,秦淮区政协主席何素玉向具体建议并促成此次活动的区政协常委、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吴志雄委员表示感谢,对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精彩建言表示感谢,对党委政府的有力回应表示感谢。她说,“搭平台、汇资源、建真言”是政协重要履职方式。新一届秦淮政协提倡“将重点工作做得出彩、常规工作做出新意、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在高校即将开学之际,全区上下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之时,秦淮区政协牵头举办这样的活动,达到了通过高质量建言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预期目的,也以特殊的方式打开了纪念朱自清俞平伯两位大师同游秦淮河写下同名散文10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她希望建立常态化的校地联动工作机制,联合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思政课精品研学线路,推动资源线有效转化为故事线、研学线、消费线、传播线,形成高校与地方政府联手合作共赢的秦淮范式。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