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冯远:人的艺术与艺术的人

2014年02月13日 16:44 | 作者:王小宁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冯远

    ■题记:

  坐在前门东大街11号院那间简朴中透着尊贵(正因简朴方显尊贵)的小办公室里,隔着群山般起伏的书堆纸堆,冯远委员开门见山地问:“咱们谈点什么?”“有一次您说,我笔下的是人的艺术,同时我也是艺术的人。围绕‘人’谈好吗?”“哦,那可能不是你理解的意思,是说我的人物画。”“不要紧,就从这里开始,您“漫漫”谈,我慢慢记......”深沉的思考,细腻的阐述,艺术中的艺术。冯远委员从繁忙的工作里“忙中偷闲”,成就了下面的这段漫谈。
  我用心用画笔去感悟表现人的艺术,同时在作品中体现艺术的人。运用绘画语言诠释当代人,努力让这个“人”能够留下令人过目不忘的形象,这是时代赋予人物画家的任务。
  问:您曾经讲过,您笔下的是“人的艺术”,“人的艺术”的内涵是什么?
  答:作为一名人物画家,我始终把“人”作为我作品中的第一要义。这个第一要义,决定了我的作品中的载体、对象以及我要表现的主题内容都是围绕“人”。这个“人”实际既是在我的现实空间中与之相处的,或者是通过我的眼睛观察,也通过各种其他途径如读书、看报、各种影视间接了解的人。人是最为丰富的价值存在,作为以人物画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和创作实践倾向的艺术家,首先要亲近人物,了解人生。但是人的多样性是难以穷尽的,所以艺术家从自身体验来表现人,常常是取决于你对于人从哲学意义上了解的深度有多少,对人的内在精神挖掘有什么样的把控,然后才是通过绘画的风格、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因此,生活中间直观的人,工人做工、农民种地、解放军站岗,这是一个常态下的人,当我们表现这些人的时候,常常是看到一个职业化的被社会分工化的人,这是人的一个外在形式,而如何通过对他的理解,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人,这是作为艺术家自身在研究人、在了解人的学问中间能够有多少积累和能力决定的,也就是说他在研究人、理解人这方面达到相应的深度,才能深入地挖掘和表现“人”。
  问:请教您,艺术作品中的人和常态下的人有什么不同?
  答:艺术是第二自然的创造物,因此作品中的人是一种艺术形式化的人,也是被艺术家艺术趣味化了的人。他和现实生活中间的人有关联但是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甚至是必然关联。但是不管怎么说,必然是艺术家借用了、采用了、挪用了,甚或是重组了生活中间的人,所以艺术中的人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人的。为什么说艺术中的人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没有必然的关联呢?因为吸引艺术家的是生活中的某一个偶然事件,某一个具体人物形象,例如说一个苍老的母亲,一个清纯的女孩,一个意气风发的白领,一个处于疲惫状态的农民工,他传达给我的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感受,但是当我还没有和他进行深度沟通的时候,我只能采用他的外观形象使之转化成为我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这就是所谓“艺术的人”。这个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投射了我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个人的审美和艺术追求的,赋予了那个外在的人物形象以所设定的形象。人物画作品确实关乎“人的艺术”,但一定又是被画家艺术化了的人。
  问:在艺术作品中,“人”这个内涵是不是只有以人物的形象来体现?
  答:通过人物的直观形象表现作品中的人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途径来表现“人”:比如通过画一张自然界的美好风景,在自然风景中找到安顿人的精神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比如说在植物园里发现各种非常鲜艳夺目、苍翠欲滴、含苞待放的花朵,你突然在这个观察过程中感受到人的生命的可贵和自然界中的花卉的生命是完全一致的联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某种思想情感的人,其存在的意义和这些花朵的存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你把它付诸艺术。艺术家在用艺术手法表现这些山水和花朵的时候,投射了他的人格和情感,艺术的创作变成了曲折间接地表达艺术家理想和追求的人格化、趣味化的行为,这难道无关于“人”吗?应该说,这些都是在表现“人”的艺术。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艺术 表现 作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