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李汉秋:唤醒美德的“基因”

2014年02月13日 09:47 | 作者:李汉秋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xin_500703211114100159012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汉秋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传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声音,给人良多启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注重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我们国人确无普遍信仰的“国教”,但有普遍崇尚的“国德”,这种伦理道德信仰与“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观念相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力量。这是历代以德立国国策的文化基础,也是我们发展新道德的重要基础。我们提倡的新道德只有与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赓续根脉,才能持久发展;同时才便于将国人心中的传统美德基因激活起来。

  习总书记说,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我的理解举个例:影响中国两千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从2005年起我就在全国政协这个大讲台上隆重为它们正了位。但不能原封不动。我们今天提炼新五常:诚、孝、仁、义、公,一方面可与老五常相衔接,同时又有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中宣部等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所设立的五项德目,正好与新五常有对立关系:“诚实守信”对应“诚”,“孝老爱亲”对应“孝”,“助人为乐”对应“仁”,“见义勇为”对应“义”,而“敬业奉献”包含在“公”中。此活动已开展七年,实践证明很有生命力。可否认为,全国道德模范的五项德目是新五常的呈现,而新五常恰可接通它们与传统美德根脉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是此五德的凝练和概括。二者都是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德立国,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而且要有“底层设计”,要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底层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广东省中山市在全市开展“全民修身行动”,就是力求“全民”“全覆盖”。调查显示,已有98%的中山市民认为修身行动感染了自己,95%表示愿意加入到修身行动中。

  “每一个人”从哪里做起呢?孙中山极赞赏“修、齐、治、平”等儒家通达大学之道的“八目”,视之为中国“独有的宝贝”,并且说,“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是要从修身起。”的确,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所在。每个正常的人都需要社会的道德承认和尊重,并从中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人的本质需要和最高价值需要。这种需要是道德自律的基础,而自律精神还要通过不断地自我道德修养——修身,才能形成和发展提高,从而把外部的道德义务、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良知、道德信念、道德需要,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社会的道德要求、道德氛围、道德监督,对修身起推动作用。中山故里便是把道德风气搞得浓浓的,以全民修身行动推拥每个人力行修身,以每个人力行修身汇成全民修身行动。

 

编辑:罗韦

关键词:道德 修身 李汉秋 美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