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专题 专题

委员关注当“用工荒”狭路“就业难”

2014年02月25日 09:5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全国政协常委郑惠强:采取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014年,90后大学生将走上工作岗位。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的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经济走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增加,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下行的压力,必然将导致就业市场波动,如今年制造业和外贸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明显下降。此外,大学生就业较为集中的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一些传统领域,因编制收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如此严峻形势下,单纯依靠市场杠杆调节大学生就业,已然无法满足需求。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必须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采取新思路、新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
  新思路:
  分层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毕业生群体既包含重点学校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也包含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各类民办高校的各类毕业生。不同学历、不同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其就业综合素质大相径庭,也决定着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应当是体系化、分层化的。因此,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很有必要构建一个信息先行、企业参与、政策托底的分层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对于就业能力较强的重点院校毕业生而言,应当以提供迅速有效的求职信息为重点,引入优秀企业进行校园招聘。同时,鼓励部分具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进行相关培训,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政策扶持,帮助他们孵化自创的企业,从而带动就业,提升大学生创业率。
  对于就业能力不强的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应当迅速介入。通过各级部门协调合作,构建较为完善的就业服务网络:学校提供就业需求;依靠总工会、工商联以及相关协会等社会组织了解企业需求,开发就业岗位;劳动部门举办专场招聘会和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形成“区县-街镇-居村委”劳动保障事务的纵向三级联动模式,加强信息利用率和传递及时率,确保公共服务资源快速、便捷的传递和共享。同时,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要,主动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施展才华。
  对于家庭经济、个人就业双重困难的毕业生群体,应当纳入保障援助和政策帮扶范畴。依靠团委、青联等青年组织关心就业,劳动部门和社工组织联动调查就业现状;依靠教育、司法、妇联、残联等部门联系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关怀指导帮助其就业。必要时可通过发放短期救济金等方式来保障毕业生基本生活。同时,对吸纳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性补贴,由劳动部门牵头减免或代缴一定时间段的员工社会保险金费用。
  新方法:以技术手段加大就业政策宣传
  我之前曾经参与过一个调研,对于政府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非常了解”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寥寥无几,“比较了解”的仅占两成,“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占到了七成以上。可见,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层面还须加大力度,巧用技术手段。首先,创新宣传方式。针对年轻人特点,借助新的媒介和载体,以建立微信公共账号、设计APP软件或QQ群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起到凝聚和引导作用。其次,善用网络手段。一是按职能将政府网站统筹整理,建立相互链接,方便用户点击查询;二是严厉打击仿冒政府或其他官方网站的非法网上求职诈骗行为,以降低因为此类非法网站而导致求职上当受骗的概率;三是政府网站要定期对行业、职业和劳动者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适时公布结果,正确引导毕业生求职。再次,借助公益广告。建议政府拨付资金用于投放公益广告。广告内容既可宣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扩大政府公共职能部门的影响力,又可宣传求职警示,避免上当受骗,还可以传授求职方法和技巧,提高就业效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广告投放地点可设置在站台、车厢、校园等人口密集处,使其更有效发挥效能。 

 

编辑:付鹏

关键词:企业 合作 毕业生 大学生 企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