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乡村好声音”

——广西容县农民杨万宗义务广播30年

2014年03月20日 14:59 | 作者:刘昆 周仕兴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小山村的“私人订制”——

  “它是翻译,是号角,我们一天都离不开”

  杨万宗的广播“居高声自远”,辐射立垌及周边几个村屯2000多人。每天清晨,家家“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外加听听大喇叭。

  “它是我们大伙的好翻译,是生产生活的号角,我们一天都离不开。”……几位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对记者数起广播的好处。

  现在农村多是留守老人,看电视听不懂普通话,杨万宗就用本地方言,把村民不懂的内容“翻译”成大白话播出来,大伙一听就明白了。

  起初,新农合、养老保险等新事物,很多人不理解、不接受。杨万宗意识到,对“三农”政策缺乏了解,是村民生产生活缺乏“安全感”的根源所在。“只有了解政策,才能把握方向。”他自己吃透政策后,在广播里给大家“算账”:“新农合,你每年交几十块,生病住院可以报销几万块,划算不?养老保险,每年交一百块,60岁后每年就领一千多块,划算不?”

  大家一听,觉得在理,欣然接受。

  1996年,上级鼓励推广新型杂优水稻,但新稻种对天气很敏感,刚开始,大家照着土办法看云识天气,但老出纰漏,经常弄得措手不及。

  “何不把每天收听到的天气预报播出来?”杨万宗灵机一动。从此,村里有了自己的“气象台”。

  当地盛产荔枝。但荔枝如何护理、避免虫害?杨万宗通过钻研学习成了“专家”。在他的广播指导下,荔枝产量高、卖相好,远近闻名。

  去年夏天,荔枝丰收了,如何卖个好价钱,又成了一个难题。杨万宗从新闻中获知,国家对农产品实施了“保护价”,又上网查询销售渠道,一个电话,就把千里之外的客商请进村来了。他将信息及时广播出去。一连10天,每天天未亮,附近5个村的村民,打着电筒上山摘荔枝,包装、冷冻、储运……200万公斤荔枝远销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售价比往年高了近一倍。

  在新农村建设中,容县确定立垌为兰花种植试点,并派来一名技术员。杨万宗赶紧把技术员请到“演播室”。

  “上级有何新政策?市场前景怎样?如何种植?”杨万宗“现场采访”,技术员详细解答,村民一听,了然于心。

  如今,立垌已成为广西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就增加5300多元。

  时代在发展,立垌村民也开始使用数字电视、互联网,可是大伙对杨万宗广播的依赖丝毫没有减少。“现在,我们做什么都听广播的,感觉‘有组织、有纪律’,有主心骨。”村民杨换宗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如遇紧急事件,大喇叭就成为行动的“号角”。

  2007年初,邻村山林发生火灾,发现者首先电话通知杨万宗。他在广播里一喊,几分钟时间,村民们骑车的、跑步的,齐赶到山头,迅速将火扑灭。“比119还快呢!”杨万宗说。

  这次经历,让杨万宗受到启发,他上网学习消防法规和防火灭火知识,在广播里反复教大家。近年,邻村发生4起火灾,他的广播都发挥了报警召集功能。

  过去每到春节,村民喜欢聚在一起打牌赌博。为了改变这种陋习,杨万宗每年组织开展“贺岁杯”篮球运动会,把大喇叭搬到球场,现场解说,加油鼓劲。

  “贺岁杯”连续举办了17届,在当地打出了名气,附近乡镇、县城甚至北流市的群众也组队前来参加。

  如今的祖立村,邻里关系融洽和谐,村民不迷信不赌博,多年来没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台商叶国斌在祖立村投资经营兰园快10年了,他告诉记者:“这里真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们很多贵重物件都是露天存放,从未丢失过。”

 

编辑:于玮琳

01 02 03

关键词:杨万宗 广播 村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