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商场“毒气”谁来管?

2014年04月25日 09:43 | 作者:黄文砚 王 倩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天气渐热,许多市民把有空调的大商场、超市当成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这真是个“聪明”的选择吗?近日,笔者走访了北京几家大中型商场和超市,发现这些场所的空气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所售商品质量有问题,货物摆放太过密集,加之没有及时或合理使用空调等通风设备,令一些商场超市“不透气”。

  4月11日,在朝阳区某地下超市,9点多正是市民买菜的高峰期。生鲜区挤满了人,当时室外气温为12摄氏度,室内气温却高达22摄氏度,进去不到半分钟就明显感觉到闷热缺氧,不少排队买菜的大爷大妈都脱了外套。“喘不上气,也没人搭理咱。”正在排队的刘大爷抱怨。

  较之超市商场,家居大卖场的空气问题更为严重。除了货多、人挤、缺氧,装修装饰材料散发出的甲醛等气体,也让许多顾客感觉恶心、头晕。

  4月13日,在宜家家居一层,正在提货的张女士夫妇都戴着口罩。“不是防雾霾,是防这儿的有害气体。”举目望去,自提区布满了一两层楼高的货架,灰尘四处飞扬,不少消费者边以手掩鼻,边推车而行。和新婚妻子一起挑选家具的王先生说,家居城的空气都很糟糕。“刨花板、密度板、胶合板、墙纸都在源源不断地释放甲醛。每次逛完,嗓子、眼睛都很难受。”

  采访中,许多消费者反映,十分痛恨商场的“华山一条道”——不少超市和商场为了增加消费者与商品“接触”的时间,提高随机消费额度,故意在超市内只设置单一通道。即使消费者只需要购买一件物品,也必须逛完整个商场。比如家乐福超市慈云寺店,虽然入口和出口直线距离很近,但要从入口走到出口,必须走完地下一层再坐电梯到一层,再走完整个一层,这家超市的其他连锁店也大多采取这种“路径设计”。货挨货、人挤人,进去易、出来难,一些老年消费者即使感到胸闷气短,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走到出口。

  专家指出,“公共场所”对公共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应该对商场、图书馆、车站等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进行有效监管。

  事实上,早在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就率先在辖区内大型商场、超市等人群密集场所推出了公共场所空气卫生监测公示系统。该系统价格在四五万元左右,通过2个设在场所内部的监测探头,可以对场所内空气卫生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公示牌显示监测结果,使商家和消费者可以及时了解场所内空气卫生质量的变化情况。按计划,该监测系统拟在海淀区进行试点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然而8年过去了,“推广”却没了下文。

  根据原卫生部2011年5月1日起实施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未按照规定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顾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的,依据第三十六条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卫生许可证。

  2013年8月,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宣布,如发现北京的公共场所空气污浊等异常情况,市民可拨打北京市公共卫生热线12320投诉举报。

  “规定缺乏操作性,就成了摆设。老百姓不是专家,怎么判断‘空气污浊’的程度呢?而且这个‘污浊’的概念也含混不清啊,缺氧、甲醛超标……这些指标还是应该通过电子屏显示出来,让大家一目了然。”家住海淀区的庄红女士认为,空气卫生监控设备只有四五万元,哪家商场都装得起。关键看管理部门是否强力推行。“别让这项惠民举措,成了半拉子工程。”她说。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商场 超市 空气 卫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