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纪录片人要把腿伸到别人田里去”

2014年06月16日 10:25 | 作者:黄小河 | 来源:东方早报
分享到: 

  ■ 电视节白玉兰论坛纪录片大师班、专题讨论举办 各路专家为产业发展支招

 

  在刚刚落幕的电视节白玉兰论坛上,有关于纪录片产业的讨论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上海纪实频道、北京纪实频道陆续上星之后,中国纪录片行业不仅“打开了天窗”,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雨”。纪录片行业的领头羊们认为国际化不再是盲目“跟风模仿”,在市场上他们更愿意“求同存异”,也更急迫地需要“落地”去思考行业内的“实际问题”,为未来中国纪录片发展赢得更多筹码。

 

  “多种艺术融合才是杀出一条血路的方法”

 

  从纪录片的创作、传播以及回馈大众的角度,纪录片产业该如何更“生态”地健康发展?12日,在“中国纪录,世界关注——建立国际化的中国纪录片生态产业链”论坛上,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副总监周艳觉得“生态产业链”这个词非常好,“生态是可以自我造血的,而不是今天就要立竿见影,一锤子买卖。”她认为需要像《舌尖》这样的品牌产品,也需要更大众的产品,还需要一些个性和艺术化的产品,“只有当我们不同层次的产品群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说我们做了一些产业化的探索。”

 

  而对于相同题材“更高级”的表达,上海纪实频道艺术总监应启明举了一个例子。在去年广州纪录片大会上,他看了荷兰纪录片《马丁的声音》,这部只有20分钟的作品讨论的是一个失聪的孩子是否需要做手术恢复听力。“如果这个题材放在我们中国来做,基本上离不开三种思路:一、讲残疾孩子怎样自强自立;二、用社会上的歧视来表达社会对他们不公平;三、社会各界、政府怎样对这个孩子进行关心。而荷兰导演则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加开放性地思考,让我们去想一个失聪孩子重新恢复听力是否真的是件很好的事情。”应启明提到了片中有3个细节:失聪孩子做了手术后听到了马路上有喇叭声,以前没有听到过,很不适应;手术后他跟正常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交流,但从前和他要好的失聪女孩子却离开了他;他最后在体育场看足球比赛,足球比赛是一片的嘈杂声。“其实从这个片子里我又多了一层思考,世界上有很多垃圾信息。到底好不好? 西方强调上帝,他失聪可能也是上帝的安排,是不是一定要把他转过来?这个纪录片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跟我们一般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大一样。”应启明表示,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理解,引起争论,那就是好东西,因为这才能成为艺术,否则就成为一个宣传品。

 

  在“纪录片的新闻性”大师班里,有着各种国家级头衔的中国纪录片制作人梁碧波也提出了“多种艺术的融合是纪录片杀出一条血路的方法”。“贾樟柯当时拍了《小武》,就是用纪录片的方法,坦率说,当时我没有觉得不得了。”他认为纪录片人“也要把我们的腿尽量往别人那边伸”。“前不久有一部美剧《纸牌屋》,那哥们演着演着,就是对着镜头说一段,“这不就是采访么,这还是伸到我们田里面来了,所以我建议各位把我们的腿尽量也伸到别人田里去。”

 

  “纪录片和岁月结合起来,才能显出它的价值”

 

  SMG艺术人文频道首席导演王小龙是纪录片业内的“老法师”,他认为现在很难判断一部纪录片的好坏高下。“上世纪70年代,安东尼奥尼到中国待了20多天。在一种比较困难、障碍重重的条件下拍摄了《中国》;前不久在上海发现了一个犹太人拍摄的一批民国时期的照片,引起了媒体的轰动;今天我们去看《中国》,要比当时安东尼奥尼在镜头后看到的更多,那个犹太人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人吗?他当时可能就是拍照片而已,但今天的人,看到过去的影像,就会很感慨。”王小龙认为纪录片的价值是与日俱增的,“这里面是时间起的作用,岁月的附加”,他觉得现在拍一个照片,拍一个镜头,“谁知道十年后会不会成为一个经典照片?”

 

  关注人,关注社会,现实题材一直以来是上海纪录片的特色。“1993年的上海纪录片,讲民工的问题,有《毛毛告状》,讲台湾的问题,有《重逢的日子》,讲城市建设的有《大动迁》,你现在看这些片子,就能知道1993年的上海是怎么样的。”纪录片导演干超说,“但过10年以后,打开电视屏幕看2014年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却拿不出这样的片子来,我们不能告诉将来的观众10年前的上海,2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我们纪录片人是失职的。”

 

  新媒体正改变着纪录片

 

  视频网站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也让纪录片的观看方式随之改变。从2012年到2013年,互联网对纪录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购片量和价格在降,自制的片子在增加。爱奇艺运营副总裁耿晓华认为从去年到今年,更多的变化是在于“跟纪录片领域的结合度以及结合方式”。“在项目立项这个阶段我们就会进入。比如说像前期的联合赞助的方式,联合去招商,对于纪录片感兴趣的客户还是有很多,本来品牌的特质和纪录片的结合就有这种意愿,再加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于这个项目,最终完成的是和整个创作团队一起帮助企业达到它的品牌宣传的目的。这也是我们最近这一两年在探索的。”

 

  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李黎谈到了最近一档网站自制真人秀节目《侣行》,“《侣行》是不但被奔驰冠名,还做了其他一系列延伸产品的开发。”

 

  “从互联网一出来的时候,就带着一个天生的非常棒的特征,就是互动。”耿晓华认为互联网互动的表现是非常多样化的,“我们在看《舌尖》播出的时候,有大量对于这个纪录片拍得好或者拍得不好的评论,从这个上面也能看到大家对于这个片子的反应是怎样的,我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第二部第四集,很多吐槽的评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用户的反馈,这就是互联网互动特征的方式,让创作者知道自己的片子在用户层面上大概是什么样的反应,对于我们未来的再次创作,才可能有更好的帮助。”

 

  未来,新媒体是否会改变纪录片的形态,电视纪录片、电影纪录片是会有不同的分流还是会界限模糊也都不可预期,不管中国纪录片从业者面对“国际化”、“新媒体化”将如何接招 ,本届上海电视节的纪录片评委会主席克里斯·麦克唐纳德最后总结说,“一个成功的纪录片必须能够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你的影片非常沉闷,你当然不可能取得成功。你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观众的胃口,让他们哭,让他们笑,让他们生气,让他们高兴。终究,纪录片必须在情感上引起人们的一些共鸣。”

 

编辑:付裕

关键词:纪录片 中国 上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