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汽车业反垄断调查剑指地区封锁

2014年07月01日 09:19 | 作者:李彬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地方保护主义的“篱笆墙”

  实际上,从去年8月起,有关部门针对“进口车暴利”、“零整比畸高”等就已进行过多次调查,但在国内摸底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这是第一次。

  本次的调查问卷共七个问题,包括:企业在异地经营是否遭遇过歧视性收费项目、歧视性收费标准或歧视性价格问题;企业是否遭遇异地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阻碍、限制企业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是否见过含有地区封锁、行业垄断规定的地方政府或部门文件等。

  商务部方面表示,此次调查将从垄断做法到地方保护主义等多种问题入手,征询协会及其会员企业关于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方面的意见和诉求。

  “因地区封锁而造成的垄断现象无论对汽车企业还是消费者来说,都经常碰到,比如汽车限购、新能源汽车补贴地方保护、二手车迁入设置门槛,这些问题早就存在,但最近有愈演愈烈之势。”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目前,新能源汽车需要政府补贴刺激消费者购买。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分为两部分,中央和地方的补贴比例基本上按照1∶1操作,这意味着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城市需要拿出大笔资金给予扶持,而非本地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不能给当地财政收入做出多大贡献,还要拿出大笔资金补贴他们,因此,不少地方都设立了“新能源车地方目录”,非本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将不能获得地方补贴,甚至是被“挤出”目录,不能上牌,借此令外地车企无法进入当地市场,从而将非本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排除在地方补贴之外。还有一些地方要求进入本地的新能源汽车必须配套使用当地生产的电池。

  在李宇恒看来,由于地方局部利益的驱使,加之汽车保有量增加对社会环境形成了较大压力,导致相当多的地方采取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过分干预汽车市场,使汽车领域的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也极大地抑制了汽车市场有效需求。一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像一道道的“篱笆墙”,阻碍汽车的正常流通,使汽车市场处于一种无序和分割状态。

  “这次调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打破汽车市场地方保护,消除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障碍。”李宇恒表示,新能源汽车肩负着节能减排和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超越的双重使命,尽快推广普及显得尤其重要。

  推动产业市场化

  “商务部这次反垄断调查与以前的反垄断调查不同,这次是由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组织的,调查的范围不仅针对汽车,还涉及烟酒等很多行业。”马宇表示,这次调查对象直接面对企业,从调查之初就由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力求最终出台的政策和市场保持高度一致,旨在推动产业市场化,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实际上,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产业市场化已经逐渐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2013年末,商务部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了《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工作。按照商务部的规划,《方案》已经针对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部署了六方面任务,并提出了“要在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审查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等方面,探索建立维护全国市场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长效机制”的目标。

  此次《通知》的下发正是对《方案》的延续,希望借此了解企业对《方案》的意见,以及对维护统一市场、公平竞争方面的建议。

  “当前的反垄断工作与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汽车产业作为发展相对成熟、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受地方政府的影响更大。反垄断是为了减少地方政府干预,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令市场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竞争。”马宇表示,未来将以相关的调查结果为基础逐渐出台相关政策,消除行业的地区垄断。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汽车 反垄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