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数十亿元 从未公布支出细则

2014年08月12日 09:30 | 作者:赵鹏 |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死档”数量达总量30%

  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称,“没有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信息,要在当地报考公务员、购买住房、子女上学等,都会受影响”。

  虽然有“必须存档”的人才管理严格规定,但由于需要收费、手续烦琐和服务不佳等问题,全国每年仍有大量弃档、“死档”出现。

  2010年毕业后留在北京一家私企工作的刘云霄表示,自己就只交了第一年240元的存档费。“每月工资就3000多元,几百元的存档费确实很贵,我没考上公务员,也买不起房,所以此后几年一直没再交。”他说。

  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介绍,存档的“死档”数量高达总量的20%至30%。北京170万份档案中,可流动的档案近164万份,比例在全国较高,由于庞大的体量,目前“失联”逾5年的“死档”也有61334份。

  对于档案保管完全采取“无视”的态度是否行得通呢?海淀区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只要档案有更新或移出的那一天,存档费就要一次性补齐,否则档案会被扣留。就算不动档案,存档费最迟也会在退休时追缴,否则“将使社保与退休金受到影响”。

  一些地方已取消档案保管费

  专家指出,面对弃档,有关部门管理者需要反省,为什么提供服务却令一些服务对象选择逃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认为,“让存档人付费不合理,公共服务业务应由政府买单。”

  记者了解到,这项备受争议的收费,在一些地方已经取消。如江苏省取消了档案托管收费的规定,山东青岛开发区则停止了收费。但除去江苏、山东青岛等少数地区,全国多数省份仍在收取这笔费用,甚至金额更大、名目更多。河北省存档费标准曾达到40元/月,2011年之后收费下调为单位委托保管20元/月、个人委托保管15元/月。

  不少档案管理人员表示,面对一个城市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份纸质档案,丢失、损毁时有发生,管理人员数量有限,这项涉及数亿人命运的制度必须在体制、理念和技术上进行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已经迫在眉睫。本版除署名外据新华社

  □支出解读

  档案管理费包括安保及人工费

  记者昨天从北京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北京档案托管费主要是由发改委制定标准,收费后统一上缴财政,所需档案管理经费再由财政部门下拨。而档案管理相关费用的具体支出方向,主要是由安保费和人工费两部分构成。

  据介绍,按照我国档案管理相关规定,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对档案进行安全保护方面的多项支出,例如通过物理和人工的方式确保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还要防火、防盗,确保档案不受到损害。有时对于一些易损或历史久远的档案等,还需要购置一些特殊保管器材,以确保相关档案能安全使用。

  由于目前人才流动日趋频繁,人事档案又经常被利用在婚育证明等诸多方面,有关部门人士表示,相比普通档案,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和更新、更正频率更快,保管方面的人工费用支出也不容忽视。据介绍,在档案材料的增减、收录、更正等方面,为了重新归档、准确装订,乃至为存档者和有关部门开具相关证明或提供有关档案材料,维持一定的人员数量和人工费用支出也不可避免。

  □专家建议

  发改委应公布存档费构成明细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王晶教授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存档部门并非公益机构,他们提供了存档、调档等服务,收取管理费用是合理的。此事的焦点在于,发改委作为价格主管部门,应公布存档费的构成明细,使公众能够做到明白缴费。

  王晶认为,作为安保费用中的一部分,其实在一些大城市,有些管理部门还需要租用场地来保管人事档案,包括其他安保费用和人工费用,在档案管理费用方面,确实存在着诸多刚性支出,有关部门恐怕很难对此提供无偿服务。

  她分析,根据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要求,发改委作为价格主管部门,应公布每年存档收费的构成明细,使公众能够了解到收费标准的具体构成情况,以及收费是否合理,有无价格下降空间等细节。这样才能促使收费标准更加合理,也让公众能够做到真正清楚明白地缴费。

  京华时报记者赵鹏

 

编辑:牟宗娜

01 02

关键词:每年档案收费数十亿元 人事档案 死档 档案管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