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156项工程”是中苏两国友好互助的友谊见证

2014年10月16日 10:05 | 作者:杜军玲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工业遗产保护中的政协推动力

  谈到此次倡议“156项工程”保护与开发利用活动的起源,李东东告诉记者,最初她看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在新华社有关工业遗产保护内参上的批示,之后又看到了全国政协去年的有关专题调研,认为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才联合更多的朋友一起加入了进来。李东东和朋友们的加入,让工业遗产保护的队伍里,全国政协委员们的身影越来越多。

  相对于长城、大运河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话题,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个新话题。近两年,有多位文化界的政协委员和文物专家提出建议,要加大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力度。从去年7月份开始,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赴辽宁、湖北等地,实地考察了沈阳铁西工人村、鞍山钢铁公司、海州露天矿、汉阳铁厂、铜绿山大铜矿遗址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20余处工业遗产。

  在调研中,委员们了解到,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历史悠久的工业设施被淘汰、拆除,一些传统工业企业关停并转,大量生产设施作为废弃物被销毁或变卖,一些城市对老工业基地实施搬迁,原有的工业遗存和历史原貌不断消失。这些工业遗产涵盖着工业领域的多种门类,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史,是研究近现代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抓紧进行保护,许多重要的工业遗产将在短期内迅速消亡,损失无法挽回。

  经过深入调研后,调研组提出建议:完善工业遗产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建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对涉及老企业、老工业区的搬迁和开发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在工业遗产较为集中的大型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保护机制;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由国有资产管理、工信和文物部门联合开展工业遗产专项调查,将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抓紧研究制订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和保护技术标准,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旅游业发展、环境治理相结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推动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积极探索工业遗产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教育与宣传,调动社会各界保护工业遗产的积极性。

  “对于广大产业工人和城市民众而言,高高耸立的厂房和不再轰鸣的机器不是冰冷的钢铁和砖石,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奉献和理想,其中的人文精神已赋予工业遗产以活的灵魂。对于城市而言,工业遗产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凝聚人们情感的纽带,通过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可以为城市文化传承与未来的发展带来长久的后续动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了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在《保护工业遗产刻不容缓》的大会发言中,再次呼吁,希望工业遗产属地政府切实承担起保护工业遗产的责任,尽快行动起来,树立起重点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意识,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协调,让工业遗产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还建议国务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有关部门抓紧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工业遗产保护的法治化进程。

  听闻《“156项工程”工业遗产保护倡议书》在京发布,张廷皓很欣慰。他说,“156项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助建设的重点项目,作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摇篮,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保护下来。他还透露,文物学会已经设置工业遗产保护专门委员会,组织力量就工业遗产保护进行专门的研究和保护,而国家文物局也在相关课题研究基础上拟订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征求意见稿)》。

 

编辑:顾彩玉

01 02 03

关键词:保护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 156项工程 政协 首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