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认清和把握“发展的大逻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语汇感悟之一

2014年12月18日 08:45 | 作者:张宝川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读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有一种新的感觉:少了一些“旧面孔”,比如,关于房地产(这已经是第二年了);多了一些“新语汇”,比如,“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推进城镇化要有“历史耐心”,“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大众产业、万众创新”,等等。一少一多,蕴含着明确的信息。

  包含着这些“新语汇”在内的整个部署,清新扑面,势如破竹,读来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特别是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认为,这是解读会议精神的总钥匙。

  经济的发展是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内在逻辑的,而且作为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大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当今,中国现时的发展规律、逻辑,往往要联系历史脉络,联系地区和全球走势看,辩证地看,才能看得清,就是要看“大逻辑”。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不谋子”。如果我们纠缠于发展速度是7.0%还是7.2%,让房地产热一点还是冷一点,是发展平板玻璃还是光伏产业等等凡此一事一地一时的东西,是难以看清经济发展大的走势的。这些都是小逻辑。

  因此,我们需要超脱一点,潇洒一点,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站在战略的高度,站在辩证法的高度。

  一个基本事实是,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是个大块头了,不可能也不必要像过去那样高速行驶了。2013年,中国经济的总量是56.9万亿元,如果按7.5%的速度算,2014年的增量应该是4.27万亿元左右,这增量部分就已经差不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年全国的总量了。

  速度是最明显的标志,但绝不意味着新常态只是速度的降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描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就是说,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蹿个儿”的少年时代,进入了“强筋骨”、“健肌肉”的青年时代了,正在出现新的现象、新的走势、新的节奏和新的内涵,甚至是新的烦恼。是吃饱了以后想吃得更安全、更绿色的烦恼,是有了私家车想别老堵在路上的烦恼,是口袋有了钱想有个自己的房子、有了房子想换个更大点的房子的烦恼。这是长大成人的烦恼,青春的烦恼,是兴奋的烦恼。

  兴奋也罢,烦恼也好,总之,我们是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了,我们通常叫它新常态。

  认识这个大逻辑需要大智慧,适应这个大逻辑需要大转变,把握这个大逻辑需要大定力。

  过去,推出一款新平板电脑,就能形成一个全民购买热潮的排浪式消费、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过去,给房地产市场放点水,就能激活上下游产业、增加就业的时代正在发生转变;过去,跑来一个批文,设立一个开发区,给点优惠条件,就能引来投资热潮的时代也正在走向历史。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发展的大逻辑呼唤发展方法论的变革。

  中央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和改善民生工作五个方面全面部署了明年的重点工作,这些部署的具体安排上有很多新的观点、新的要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执行。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定力”,还因为思想理念、方式方法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老办法、老套路我们已经得心应手地用了几十年,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一旦抛弃不用,往往不知所以。一些同志可能脚已经踏进新常态,嘴还是老调门,脑袋还是旧常态,方法还是老套路。对于中央确定的正确的方针部署,我们需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定力,在坚决执行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不能一遇到风吹草动,就“过去的时光难忘怀”,捡起老办法,重回老套路。更不能嘴上一套,手上一套;汇报时一套,部署时又一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这个根本的方法是永远不变的。

 

编辑:曾珂

关键词:新语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语汇 人民政协报 人民政协报社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