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村妇十年如一日敬老助残 老人喊她“爱心妈妈”

2015年01月29日 13:47 |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 

  “我只是个农民”

  荣誉的光环可以召来援兵。在潘英锋的推动下,民生宁医院向唐翠玉和她的病人们完全敞开大门。

  按当地政策,新农合看病可以报销一部分,低保户报80%,五保户可全报。在此基础上,该医院实行更多优惠:生活用品医院全包,护工费一分不出,一天三餐免费,陪护家属只需掏一半饭钱。

  唐翠玉每天来回跑30多公里看望照顾住院老人,很辛苦。该医院专门给她无偿提供了一间宿舍;并特别交代,对“爱心妈妈”带来的病人一律不收押金。

  但很快,荣誉制造的知名度,就带来了不可想象的负担。

  短短几个月,来自四面八方的求助电话打到“爱心妈妈”的手机上。有的人因病致贫致残,找到她哭求“救我一命”;有的人把更多的孤寡老人介绍过来,希望她能提供容身之所;有的人甚至因为不会填写社保申请表,一遍遍咨询她。

  “我不是政府,我只是个农民。”她反复解释,但没人愿意听。

  渐渐地,她手头的户口簿越积越多。很多病残孤寡老人符合低保或五保条件,但是连新农合都没办,看病自然不能报销。帮他们申请社保时发现,有的连身份证都没有。这些都得一处一处跑,一件一件办,一步一步来。

  早上吃碗粉出去,晚上才能吃到“午饭”。唐翠玉以近乎透支的身体状态,为素不相识的人们四处奔波。

  这是深冬的一个傍晚,唐翠玉终于能够坐在家里,喘口气接受记者采访,说起“养老院”的近况——韦寿乐老人几次住院后,永远离开了人世。几个精神疾病严重的老人已被送到河池市金城江医院,接受长期专业护理康复。欧奶奶因患急性支气管炎紧急住院,却总说住不惯,非要“回家”。

  “阿弟,我告诉你,为了这些老人,再苦再累,我也得撑下去。”唐翠玉平和的语气中透着坚毅。

  说这话的时候,蓝定金还在院子里打球,老母亲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他。老母亲的身后,夕阳的余晖正一点点越过山梁。

  记者手记

  老有所依别差“最后一公里”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在大化采访时,耳畔总浮现《春天里》的旋律。对唐翠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和付出满怀敬意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当村庄逐渐空心化,更多的病残孤寡老人何处托身?

  从我们所走所看,可归纳出两种情况:

  一方面,社工领域的硬件设施确实不足。在乡村,公办敬老院或残疾人托养所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导致很多病残孤寡老人缺少专业专人看护。

  另一方面,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乡村建设活动的蓬勃开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硬化了,房子漂亮了,篮球场、活动广场修起来了,农事村办越来越普及了,农民该享有的社保政策也落地了。然而,一些病残孤寡老人在新事物、新制度面前反倒丧失了“基本生存能力”:钱放在银行取不出来,花不出去;新农合参保不是半途而废,就是不懂兑现;办个手续,虽然程序看似一目了然,却一次办不完、等不及。

  其实,在“以人为本”的服务关怀上有的就差“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当我们主动走近他们,聆听他们,帮助他们,也许鳏寡孤独的老人将不再“与世隔绝”,卧病不起的老人将重新恢复健康,久居边缘的老人将自尊自强面对生活。(记者 魏 恒 陈仕平 欧乾恒 本报通讯员 覃克光 韦 哲 文/图)

  公认好媳妇

  唐翠玉生长在一个农村教师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只好辍学务农。每个月,她都要上山捡一大捆柴火,挑到城里卖钱,拿给在都安师范上学的哥哥做生活费。

  1986年,她从六也乡和平村嫁到相邻的茶油村上司屯,与青年教师蓝如川建立家庭。可婚后不到两年,刚刚失去老伴的家婆蓝氏突然患上腰椎骨髓炎,下半身逐渐失去知觉,瘫痪在床。

  丈夫远在个六屯的村中心学校教书,顾不上家里,唐翠玉便把农活和照顾老人的担子揽在肩上。

  她每天给家婆喂饭喂药,接端便盆,擦洗身子,梳理头发。家婆骨头酸痛,难以久卧,几分钟就得靠人翻一次身。为此,她晚上坚持陪床,不厌其烦地悉心照料。

  听说大化都阳有个老中医能治这种病,7个月身孕的她挺着大肚子走山路为家婆去寻诊。徒步、坐车,坐车、徒步,半路天黑,重重跌了一跤,流产了,大量出血。料峭的寒风一夜劲吹,她落了一场大病……

  她的事迹曾被下乡采访的记者发表在《河池日报》《广西妇女》等报刊上。村里老者称她是“我们村最好的媳妇”。

  1999年底,家婆病逝。谁料天公太无情——翌年,身子羸弱的她,再次摔下山路,头部受伤,失声数月,头发疏落。“那段时间脑袋像爆炸似的,火烧火燎”,实在受不了,她就把头浸在冷水里,甚至整晚跑到田里干活。

  这些亲身经历,让她对别人的不幸遭遇多了一种切肤之痛,多了一份理解和关心。

编辑:王沥慷

01 02 03

关键词:村妇 十年如一日 敬老助残 爱心妈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