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高校保卫处“招聘博士”蕴含同题偏见

2015年04月22日 09:25 | 作者:堂吉伟德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分享到: 

  近日,四川大学官网公布的一则招聘启事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根据保卫部(处)工作需要,特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管理岗位工作人员2名……”。岗位是没什么特别的,但其中一条要求却引发了热议:学历要求一栏写着,博士学位(公安、消防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4月21日《成都商报》)

  大学保卫处是干什么的,按以往的眼光来看,不过是“校园治安”的代称。也正是对职位根深蒂固的歧视,从而才有了“低档化”的偏见,使得招聘高学历的做法,引发“大材小用”的质疑。除了保安和环卫工,还有洗脚工、修脚工、城管执法或者淘粪工等传统职业,在人们心中都有个固化思维。然而北大高材生陆步轩的事例说明,即便在外人看来低级的“杀猪工”,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将其提升到更高级和高效的层次,并因此获得更大利益的回报。虽然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逆袭”,到传统岗位谋取事业获得成功,使得这种职业固化式偏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这种偏见受传统观念所限依然占据主流。

  比如之前,一些大学生返乡创业做“新型农民”,不但会受到社会的嘲讽,更会遭致家人的强烈抵制,继续尝试需要面临很大的挑战,也使得很多人放弃了最初的选择。然而每个成功个例产生了叠加效应,不仅让更多的效仿者有了敢于尝试的勇气,也使社会观念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不再把文凭高低与职业贵贱定势化。然而观念改变并不彻底,职业的偏见依旧存在,学校保卫处招聘管理岗位,需要博士学位等高学历,之所以引发质疑与争议,就在于对固有的职业偏见之下,无法基于岗位职责和功能作出合理判断,也就丧失了理性分析的基础。

  不过,即使有实际需求也不一定非要有“博士学位”这个门槛,因而这确实有一定成分的炒作嫌疑。比如“协助查案起草报告”,也有了“高学历管理人员”的先例,但并不代表招聘管理人员,就必须要有“博士学位”这个门槛。不可否认,在扩招之后,文凭已然普遍贬值,高学历者不再是“奇货可居”。然而这并不代表可以无限抬高用人的门槛,并因此为文凭攀比风而推波助澜。大学作为教书育人之处,传递正确的用人观、价值观和人才观,依然是其无以推卸的使命。一个基本共识是,文凭高并不代表能力高。既然丑小鸭都可以成为白天鹅,又为什么不给那些有能力胜任之才,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呢?让低学历而高能力者能够逆袭,远比“招博士生管理人员”更显眼,也更有导向性意义。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文凭面子”的攀比现象,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把文凭门槛设得很高,以此代表自己具有“高大上”的品位,从而使得一些低端的岗位也需要高学历:一些技术学校的中专生就能胜任的岗位,结果也要招硕士研究生,一些本科生就足以干好的职位,动辄抬高到博士研究生。结果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学校保卫处的管理人员确实不同于一般的保安,然而是否需要上升到“博士研究生”的层面,则需要对职位进行综合评定之后才能作出结论。从某种意义讲,脱离岗位本身的需要并缺乏科学的评估,就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国家花巨资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无以做到人尽其用。高校用人都不能达到科学、合理、适当的要求,那么“唯文凭论”的社会乱象,就无法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保卫处的“博士招聘”蕴含同题偏见,不过是一块硬币的两面。时下需要重新审视对人才的定位,对文凭的评估,由此真正反思用人的导向,及时改进科学评估不足造成人才浪费的现实问题,应及早形成共识并转化为行动。如此,文凭与能力才会达到协调与统一。

 

编辑:水灵

关键词:偏见 保卫 岗位 学历 文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