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穿越千年的故事:京津冀国宝聚会首博

2015年06月29日 09:20 | 作者:徐虹 刘颖 | 来源:北京参考网
分享到: 

  日前,《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京津冀三地珍贵文物232件首次聚首,讲述京津冀的历史渊源和故事。

 

  走进展区,京津冀的自然地理地貌沙盘便映入眼帘,时时提醒观众,自古以来,京津冀就是一体。记者从首都博物馆了解到,三地国宝级文物——西周伯矩鬲、长信宫灯、独乐寺塔玻璃瓶共同展出尚属首次,三件文物也讲述了穿越千年的历史故事。

 

20150626090043332

 

  【约3000年前】 伯矩鬲 古人祭奠父亲的礼物

 

  资料显示,自西周初年黄帝或尧帝后裔受封于蓟城以来,幽州、冀州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与现在京津冀三省市所辖区域相当,可见约3000年前京津冀就为一体。

 

  展厅内,在“慷慨燕赵 文化一脉”展区显眼的位置,记者见到了国宝级藏品伯矩鬲,这件青铜鬲口略向外撇,双耳立于折沿之上,鼓腹、足部呈袋状,足跟为柱形。从盖钮到足部共装饰了7个风格各异的牛头,它们完全凸出于器表,牛角上翘,牛耳直立,眼部微隆,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伯矩鬲的盖内及颈内壁上,分别著有相同的铭文,内容为:“在戊辰,燕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 据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冯好介绍,文字的大意是,在某年某月的戊辰这一天,燕侯赏赐贵族伯矩海贝,伯矩为了纪念这一荣耀,铸造了这一珍贵的青铜器,用于祭祀父亲戊,根据这段铭文,可以确认,这件青铜鬲是一件祭器,做器者为伯矩。

 

  冯好表示,目前发现的带有伯矩字样的青铜器有20多件,且铸造年代均为西周早期,当时能拥有这么多青铜重器的人,绝非等闲之辈,他应该属于卿一级的高级贵族,也就是说伯矩在燕国的地位仅次于燕侯。

 

  那么这件珍贵的伯矩鬲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据了解,伯矩鬲的出土,源自一位京郊农民的偶然发现。

 

  1964年北京房山琉璃河镇的一位农民在自家院里挖菜窖时,意外地挖出了两件三千年前的青铜鼎和爵。考古人员受此启发,对琉璃河一带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最终发现了西周初期燕国都城遗址。而在村民发现青铜鼎和爵的地方,就是燕都古城外的一处大型贵族墓地,伯矩鬲就出土于该墓地内的251号墓中。那么这座西周贵族墓的墓主人是否就是伯矩呢?冯好表示,依目前的考古发现还无法证实。

 

  首都博物馆北京史研究部副主任谭晓玲介绍,伯矩鬲在目前已知的中国西周青铜鬲中十分罕见,它代表了西周初期燕国青铜铸造业的最高水平。

 

20150626090105779

 

  【约2000年前】 长信宫灯 设计精巧的环保灯

 

  2000年前,汉朝建立。河北北部主要属幽州刺史部。汉代以后,幽州、冀州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在河北境内,历魏、晋、南北朝而不改。

 

  低碳环保是时下治理大气污染的理念之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环保理念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存在。河北博物院的藏品长信宫灯就是汉代环保灯具的典型代表,因其设计精巧、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据河北博物院陈列研究部副主任刘冬梅介绍,长信宫灯于1968年在河北满城陵山汉墓出土。整盏灯是中空的,部件可灵活拆卸,宫女高举持灯的右臂实际是一条烟道,灯罩还可调节开合角度,燃灯后可明可暗,有烟无尘,这说明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有了先进的环保意识。

 

  据了解,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而得名。不由得让人联想汉武帝祖母、太皇太后窦氏所居住的长信宫。

 

  那么长信宫灯的拥有者是窦太后么?据介绍,在长信宫灯上有九处刻有铭文共65字,记录了它的身世。从铭文的字体、刻工和内容观察,并非一次刻成。

 

  根据刻有“阳信家”字样的铭文,考古学家推测长信宫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夷候刘揭。但因其子刘中意参与“吴楚七国”之乱被废黜王位,这件灯被西汉少府没收后,放入了窦太后居住的长信宫。

 

  可1968年考古发掘时,长信宫灯却出现在中山靖王王后窦绾墓中。考古学家认为,窦太后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祖母,而汉代统治者的婚姻多门户相当。因此,窦绾和窦太后有亲缘关系,可能是窦太后的侄孙女,从而将长信宫灯赐予窦绾,窦绾死后随葬入墓。

 

20150626090126811

 

  【约1000年前】 玻璃瓶 虽无名实则大有来头

 

  公元936年,石敬瑭为了称帝,把河北道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中原王朝千百年来赖以防御的体系被打破。据展览说明提到,“汉唐以前……盖当时中国据有全燕之地,有险可守,匈奴不敢由此路而来也。自石晋割燕、蓟入契丹,无险可守,由是虏骑直出燕”。京津冀地域自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北京,开始成为一代之都。

 

  说起古代文物器皿,大家都会想到瓷器珍贵,而玻璃瓶为现在日常所用,并不觉得罕见。殊不知千年以前,玻璃瓶确是稀罕物,其玲珑剔透曾令“番禺宝市无光辉”。

 

  本次展出的天津独乐寺上层塔室出土的辽代玻璃瓶就是一件古代玻璃珍品。此瓶平口外翻,细颈,折肩,筒形腹,平底,颈部和肩腹部刻菱形和带状图案。

 

  据专家介绍,经化学分析,此瓶属钠钙玻璃,与一般伊斯兰玻璃成份相似,器形和刻花纹饰都与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现存乃沙不耳出土的十世纪水瓶相同,应为伊斯兰玻璃器。

 

  记者查询史料后得知,我国自战国时代就掌握了玻璃生产工艺,是世界玻璃制造的起源地之一。但是古代中国生产的玻璃因烧制温度低,多“虚脆不贞”,属于铅钡玻璃。

 

  而古代中东地区是玻璃生产的主要发源地,它的原料及制作工艺与中国的铅钡玻璃不同,即以这种技术生产的玻璃因其钠、钙两种元素含量高,而被称为“纳钙玻璃”。这种玻璃由古代由西域地区输入,且深受中国人喜爱。独乐寺的玻璃瓶便是一件珍贵的舶来品,也体现出当时佛教文化的传入。因为京津冀属同一地域,展览中也有来自河北和北京的玻璃瓶制品。

 

  据谭晓玲介绍,京津冀三地博物馆首次联手举办的该项展览,就是要发挥三地文化资源优势,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展览在北京首展后,还将在河北、天津巡展。

 

  相关链接:探访3000年前的北京城

 

  如今的北京城高楼林立,规划整齐,中轴线贯穿南北,3000多年前的北京城是什么样呢?6月24日起至7月19日,“鼎天鬲地·北京从这里开始——纪念北京建城3060年”主题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地下M展厅拉开帷幕。

 

  “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西周时期即是燕国的都城,建城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城址遗迹在房山区的琉璃河镇……”展厅内身着古典服装的讲解员正带领现场观众“穿越”。

 

  据介绍,本次展览分为《肇启燕都》、《营建燕都》、《经略燕都》和《逝于燕都》四个单元,以燕都古城为主,以城都选址、营建、经营、古城人物为章节,还原一座3000年前的古燕都城及当时人们的城市生活,展示北京城市最初面貌。(本版文字由北京参考记者 徐虹 实习记者 刘颖采写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文物 京津冀国宝 历史 首博

更多

更多